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抗战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7年8月12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和工矿调整处共同努力下,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工人2100多名,机器物资12400吨(未迁出上海的工厂有2270家)。内迁的工厂第一步先迁到武汉,第二步再迁四川,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这批迁川厂矿企业分属的行业系统是:冶金工业1家;机械工业103家;电气工业18家;化学工业40家……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自抗战爆发,沿海沿江的民营厂矿渝鑫钢铁厂、顺昌机器厂、大公铁工厂、天原电化厂、龙章造纸厂等40余家率先迁移重庆。
材料二:统制经济政策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以国防建设为核心的总方针下,制定和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大批工厂内迁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概括统制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分析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1937年8月12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和工矿调整处共同努力下,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工人2100多名,机器物资12400吨(未迁出上海的工厂有2270家)。内迁的工厂第一步先迁到武汉,第二步再迁四川,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这批迁川厂矿企业分属的行业系统是:冶金工业1家;机械工业103家;电气工业18家;化学工业40家……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自抗战爆发,沿海沿江的民营厂矿渝鑫钢铁厂、顺昌机器厂、大公铁工厂、天原电化厂、龙章造纸厂等40余家率先迁移重庆。
材料二:统制经济政策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以国防建设为核心的总方针下,制定和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大批工厂内迁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概括统制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分析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2.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深远,家训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材料二: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提倡“修身”的目的有哪些?《礼记·大学》中的这些主张对儒学后来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家训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材料二: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唐·刘禹锡《名字说》 | 夫忠孝之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 |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
清·张英《恒产琐言》 |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提倡“修身”的目的有哪些?《礼记·大学》中的这些主张对儒学后来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家训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13题)
3.
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
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
4.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
A.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 | B.封建军阀掌握了地方权力 |
C.国民政府无意反封建 | D.中共武装割据的影响 |
5.
《联合国宪章》第23条第1款中明文规定:“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美利坚合众国应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主要归功于
A.中国抗战时间最长 | B.中国取得的胜利最多 |
C.中国付出的代价最大 | D.中国坚持抗战战略意义重大 |
7.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民族融合促进手工业发展 |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
C.外国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
D.中外交流推动丝绸生产多样化 |
8.
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別离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据此可知,明中叶后
A.宗法伦理已不再倡导维系家族规模 |
B.“父母—子女”家庭形式已占主导 |
C.家庭结构的调整反映出时代的进步 |
D.封建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取向 |
9.
汤因比认为,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的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的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如此猛烈、痛苦的动乱……”晚清时期中国受西方文化辐射的各种成分中,可以被作为“非重要成分”首先引进的是
A.军事技术 | B.外交礼仪 | C.科技教育 | D.法律制度 |
10.
李鸿章强调唯有“稍变成法”,如改革科举制度等,才能出人才,精制造,“转贫弱为富强”。这表明他的洋务思想
A.已经触及封建政治制度根基 |
B.对世界大势的了解远逊同辈 |
C.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
D.将改革内政与办洋务相联系 |
11.
“画由心生、境由意造”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南宋文人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一特色意在
A.反映各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 | B.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沉郁和痛心 |
C.展示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 D.展现对山水画创新的独特结构 |
12.
原本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端午节逐渐向中原传播,在唐代成为国家认可的一个重要节日,到宋代更成为一种全国性的传统节日。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A.国家统一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 B.南方文化的影响力超过北方 |
C.南北文化在交融中不断整合 | D.南北民众生活习俗趋向同质 |
13.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