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783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

材料二 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员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 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
2.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3.
19世纪以来,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单选题(共17题)

4.
古希腊500人会议的议员们在任职期间可以免服兵役,在城邦中的庆典中享有特别座位;在公元前450年后,议员也可以领取相当于成熟工匠三分之一日薪的薪资。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
A.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B.反映了财产限制走向极盛
C.对形成城邦具有促进作用
D.推动了雅典公民积极参政
5.
著名学者陈恒认为: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雅典民主易于导致集体暴政
B. 古希腊具有强烈的排外意识
C. 罗马崇尚秩序,维护公民权益
D. 雅典民主制存在固有的弊端
6.
罗马《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在荒地、无主土地或自己的土地内发现的主人不明的埋藏物,归发现人所有;但如果是在他人的土地内发现的,土地主人有权获得埋藏物价值的一半。这说明古代罗马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维护公民的土地私有权
C.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
D.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
7.
2017年2月8日,英国下议院就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进行投票,结果为494票支持、122票反对。首相特蕾莎梅在投票结果出来后表示无异议。这是因为
A.首相不拥有行政权
B.英国奉行均势外交
C.首相须对议会负责
D.国王对议院的支持
8.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共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名联邦议会代表”。这
A.表明联邦议会具有唯一立法权
B.表明各邦享有绝对平等的权力
C.突出了普鲁士的地位
D.表明皇帝具有“统而不治”的地位
9.
1787年6月,新泽西代表马丁说:“脱离了大不列颠,就使13个邦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加入邦联时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如果谁要把我们弄得不平等和不自由,我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一主张:
A.有助于推动各州反抗殖民统治
B.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
C.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
D.推动美国邦联政府的迅速建立
1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
A.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B.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
C.有助于权力结构的制衡D.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
11.
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A.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C.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12.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13.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4.
汉诗因其独特风格在日本代表着高雅的文化修养,包括日本军官的汉诗写作也形成热潮。期中,殿尾在汉诗《告子孙》中写道:“试看忠士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该诗句显示出
A.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
B.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
C.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中国
D.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
15.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章:“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16.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
A.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B.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
C.“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
D.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17.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著)的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一认识逐步成为中国军民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这表明国共两党
A.实现了抗战政策的一致
B.做到了战场的协调作战
C.推动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D.认识到了抗战的艰巨性
18.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
解放战争时期,一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战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0.
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