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6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781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一丘逢甲的《离台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材料二

材料三2017年5月15日,蔡英文执政将满一周年,台湾多个“独派”团体举行座谈会,要求蔡英文在国际上宣示“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制定“反并吞法”杜绝“中国侵蚀台湾主权”,并“以台湾名义”走上国际、参与国际组织
——摘自网络
2018年3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台湾旅行法”。它宣称,美国的政策应当允许美方所有层级的官员访问台湾,允许台湾高阶官员在“受尊敬的条件”下来到美国,与包括美国国防部、国务院的高官会见,并鼓励台湾驻美经济文化代表在美展开业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表示,上述议案有关条款尽管没有法律约束力,但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如获通过实施,将对中美关系及台海局势造成严重干扰
——摘自《凤凰网》
回答:
(1)请你判断材料一的《离台诗》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什么斗争?
(2)从材料二的这首诗中,你能感觉到作者的什么情结,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
(3)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
(4)据材料三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有哪些?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上发表了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演讲,标志着新生活运动的揭橥。"我现在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简单的讲,"就是要使全国国民军事化",就是要以孔孟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道德标准,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这就是蒋介石开展新生活运动的初衷。23日,蒋介石在南昌再次讲演,对"新生活运动"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作了详尽说明,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具体标准,以使"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材料二如果用蒋介石集团当初定下的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法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挽救危亡,复兴民族”。事实上,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已基本走向衰落,归于失败。
——摘编自关志钢、赵哲《抗战爆发前新生活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二次大战期间,当国民政府在重庆时,人们经常奚落阎宝航在"新生活运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而他却总是列出如下的失败理由:中国人讨厌别人指点他们孰是孰非;"新生活运动"的分会从来没有得到过地方政府的支持;警察成了人们行动的监督者,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新生活运动"的要旨没有令人信服地被老百姓所接受,他们甚至不明白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多数高级官员对"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不以为然,他们只是在口头上拥护蒋介石。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据材料一,概括新生活运动的特征。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生活运动失败的原因。

2.单选题(共14题)

3.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
A.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
C.中共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4.
历史理解是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对以下材料“……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出自1842年《南京条约》
B. 体现工业革命商品输出需求
C. 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D. 直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5.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A.都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
B.都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实践的产物
C.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D.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6.
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 CHINOISE(中华共和国)”,实现“LIBERTE,EGALITE,FRATERNITE(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
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这体现了美国
A.抵制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
B.重视发展美中关系
C.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
D.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8.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所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9.
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了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表示道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这表明
A.日本重视商业广告宣传作用
B.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
C.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10.
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11.
《解放日报》1945年9月5日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A.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成立
D.国共重庆谈判,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12.
《全球通史》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它)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包括
①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3.
据媒体报道,江西省某市原人大代表熊某纠集多名同族兄弟称霸乡里,威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干扰基层组织选举。材料中“村霸”现象的存在
A.中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B.违背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C.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D.摧毁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4.
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15.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表明民主政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