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9世纪英国大事年表(部分)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165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
1687年,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首相”
1756~1763年,“七年战争”
1763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锭纺纱机“珍妮机”
1782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1825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30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
1831年,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现象
1832年,议会改革,部分“腐败选区”被废除
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材料 17~19世纪英国大事年表(部分)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165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
1687年,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首相”
1756~1763年,“七年战争”
1763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锭纺纱机“珍妮机”
1782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1825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30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
1831年,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现象
1832年,议会改革,部分“腐败选区”被废除
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整理自闫照祥《英国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承天太后,名萧绰,辽景宗皇后,江圣宗生母,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执政期间,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和法令,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州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政革的历史影响。
材料承天太后,名萧绰,辽景宗皇后,江圣宗生母,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执政期间,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和法令,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州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政革的历史影响。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的第一次失败》
材料二 日本因为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因为战争而牺牲无数且至今分离对峙,美军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苏联因为战争而成功地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
——摘自《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朝鲜战争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主要参战国的影响。
材料一 “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的第一次失败》
材料二 日本因为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因为战争而牺牲无数且至今分离对峙,美军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苏联因为战争而成功地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
——摘自《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朝鲜战争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主要参战国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采取“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窝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固陋”。《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采取“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窝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固陋”。《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
3.单选题- (共7题)
6.
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
7.
1937年2月,国共就红军改编达成初步协议。3月,国民党要求改编后的红军服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一切命令”。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这表明
A.中共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B.国民党没有真正打算共同抗日 |
C.国共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 |
D.国共根本立场和长远利益趋同 |
8.
下表为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关系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土地规模 | 户数 | 所占土地比例 |
1亩以下 | 69 | 2.4% |
1—10亩 | 122 | 43.6% |
10—20亩 | 36 | 41.4% |
20亩以上 | 6 | 12.6% |
合计 | 233 | 100% |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自耕农经济盛行 |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C.租佃关系普遍化 |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9.
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达到16%。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移民的涌入 |
B.生产方式的变革 |
C.女权革命的发生 |
D.医疗卫生的改善 |
10.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A.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
B.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
C.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 |
D.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
11.
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A.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
B.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 |
C.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
D.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