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73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7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材料二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进入了空前兴盛的时代。运河区域不仅有穿越数省的人工河道,有运河上独有的用于调节水量的船闸和水闸,用于拦水蓄水的石坝、草坝、土坝,遍布于城市集镇的公私码头、桥梁渡口,还有遍布于运河两岸留存至今的颇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寺庙、佛塔、道观、神庙)、融汇南北各地特点的园林、前店后场的工商作坊,运河沿线星罗棋布的工商业城镇。
明清中央、地方政府有专职官员从事河道管理,管理河道的差役河夫也逐渐趋于专业化,有管理漕粮和漕运的专门官职及相应的下属机构,还制定了许多法规条例,对运河沿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运河将沿线各种区域文化连结在一起,漕运、商业活动及社会各阶层的南北往来,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使得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心态、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逐步趋同。以宗教信仰来说,明代以前运河北部地区的宗教及民间信仰比较单一,而运河南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宗教信仰则复杂得多。运河畅通后,运河南端的神灵也降临到了北方运河地区,北方的神灵也泊去南方,受到当地人的尊崇。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对京杭运河多次实施清理整治工程,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干线航道,极大促进南北交通和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运河遗产保护和促进协调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借鉴国外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形成完善的运河法律保障体系。在大运河航道建设工程中根据当地地貌,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着重保护相关古迹,弘扬历史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运河遗产既具有发展经济功能,又具有休闲游憩功能,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二、三,比较新中国与明清时期对京杭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异同。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初设四旗,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为标志,后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增加四旗,将原来旗帜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即满洲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八旗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努尔哈赤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统制起来,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气蓬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是清朝基本的社会制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
——摘编自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材料二京城宣统时候旗人总数多少呢?北京旗人大约20万户,人口大约100万,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旗人群体”。这个旗人群体不工、不农、不商,吃钱粮,一代一代传袭下来,靠国家供应,后来国家就供养不起了。八旗生计问题在康熙晚年出现了,雍正就很严重了。有的人没饭吃了,发到东北开垦去了,路费给你,给你点安家银子,这些人怎么肯到东北种地去啊,领完银子再跑回来。所以,八旗生计问题是困扰清朝政府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愈演愈烈。
——摘编自阎崇年《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军入关前八旗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弊端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如果把巴黎和会比作一场战争,那么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法国人坚持要求德国赔偿所有的战争费用,而且还要把德国四分五裂、切成碎片。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原则”被英国和法国当作一个笑话。克里孟梭抱怨,上帝也不过只有“十诫”,威尔逊居然搞出来“十四点”。劳合·乔治说,威尔逊以为自己是个传教士,到欧洲来解放异教徒了。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之间也有矛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联手愚弄威尔逊总统。他们明白,只要威胁不加入威尔逊心爱的“国联”,美国就会让步。威尔逊一步一步地后退,但却仍然梦想着,只要国联成立,就能扳回一局。
——摘编自何帆《凯恩斯在19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并简要指出“三巨头”在和会上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梦想着“只要国联成立,就能扳回一局”的结果如何,并简要指明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嵩焘的洋务理论超出了同时代的洋务知识分子,是系统的有机结合体。以通商为本,着眼于经济制度,尤其是他的重商富民思想已经达到了早期改良派所鼓吹的“工商立国”的认识高度,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以政教为本,着眼于政治制度建设,主张走变通政治而非改革政治之路,他一直主张“有治人无治法”的开明专制,即在不触动皇权的前提下,由军机大臣主持政务,尽容变通,一切新政,鼓舞百姓为之。实际上是要恢复远古三代时期的以民为本,民情上通下达,君与民交相维系,上下同心协力的政教遗风余韵,对中国政治改革应立足国情,考虑到国人的心理承受度,而非盲目搬抄西方政治制度有着深刻的启示。以人心风俗为本,着眼于道德文化建设,旨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准,认为这是在为富强之路打下坚实的路基。虽然拿起的精神武器是传统的,而非近代的民主与科学,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他个人思想的真实再现。但他已经触及到了国民的文化心理建构的问题,而中国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将会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产生决定性影响。
——摘编自《论郭嵩焘与近代湖南绅士》,原载《船山学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嵩焘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5.
在某节历史课上,李老师就“什么是历史”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单的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并要求同学们按照目前自己的历史的了解,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关于一节导言课的观察与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同学,请画出你的思维导图,并简单加以说明。(要求思维导图结构清楚,说明要合理)

2.单选题(共7题)

6.
下面是古代雅典公民告发将军的案件统计表(部分)。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
被告发的将军
罪名
审理机构
审判结果
审判时(公元前)
伯利克里
挪用公款
陪审法庭
罚款
430-429
修昔底德
叛国
-
缺席审判,死刑
424
埃及纽斯海战的8位将军
未打捞战士尸体
公民大会
8人判死刑(6人被处死,2人缺席审判)
406
提莫马库斯
叛国、盗用公款
陪审法庭
缺席审判,死刑
360
提莫修斯
叛国,受贿
陪审法庭
罚款
356
 
A.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
B.雅典民主有较大的盲目性
C.公民有依法审判的权利
D.公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
7.
《天津条约》以法律的形式把公使驻京确定下来。但条约签订后,咸丰帝就想修改条约。1859年2月25日的上谕中说道:“……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准行。”……不惜以“全免关税、开放鸦片烟禁”等来换取取消该条款。材料说明
A.咸丰帝没有条约意识和契约精神
B.咸丰帝力图维护国家主权
C.咸丰帝的想法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国家主权
D.咸丰帝对时局的理性应对
8.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B.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9.
1898年,山西巡抚胡聘之购来机器设备,并以高薪从天津、汉阳等地招募来30余名技工,开办山西机器局制造武器。该机器局
A.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直接目的
B.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带有近代性质的封建企业
D.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平等竞争
10.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变化时提出了“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伞式社会”即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父爱式庇护”、“亲戚式庇护”和“朋友式庇护”的“伞式”关系。“蜂窝式社会”即每个平民百姓都像辛勤的蜜蜂那样,通过个人或家庭的努力,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络,构筑属于自己的蜂窝。导致由“伞式社会”到“蜂窝式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加强
B.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
C.政府监管职能的削弱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1.
康有为认为《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把孔子看作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对此有人指出,康有为实际上摧毁了自西周以来形成的“从人世、历史先例得到教训,而不是通过神学或者哲学论述”这一传统,作为中国政治权力来源正当性的天命观被否定。对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
B.维新派批评洋务运动的弊端
C.康有为质疑清廷统治的合法性
D.激进变法理论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12.
1923年孙中山在阐释“民族主义”时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地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强调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扬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这表明孙中山
A.否定了颠覆清朝的作用
B.首次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观念
C.主张各民族团结共同反帝
D.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