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的户籍什伍制度已大大松弛,个体小农大量减少,征兵制难以继续推行,军队的兵源除了战时临时性征兵之外,主要靠募兵维持。东汉各地屯兵多来自招募。东汉政府招募士兵的费用,称为“赏募钱”或“赏直”,实际上相当于雇佣士卒的工资。东汉对少数民族往往也采用招募的办法。东汉少数民族兵称“荑兵”,是军队中的常员,战事结束后也不遣散,编在军队中领受“牢直”、“廪赐”,成为一种常备的雇佣兵。……东汉末,刺史、牧、守不仅可以私自募兵,而且其募领之兵往往变成私人部曲(军队编制及家兵之称),士卒父子相袭,成为世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兵制改革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募兵制的影响。
材料东汉的户籍什伍制度已大大松弛,个体小农大量减少,征兵制难以继续推行,军队的兵源除了战时临时性征兵之外,主要靠募兵维持。东汉各地屯兵多来自招募。东汉政府招募士兵的费用,称为“赏募钱”或“赏直”,实际上相当于雇佣士卒的工资。东汉对少数民族往往也采用招募的办法。东汉少数民族兵称“荑兵”,是军队中的常员,战事结束后也不遣散,编在军队中领受“牢直”、“廪赐”,成为一种常备的雇佣兵。……东汉末,刺史、牧、守不仅可以私自募兵,而且其募领之兵往往变成私人部曲(军队编制及家兵之称),士卒父子相袭,成为世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兵制改革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募兵制的影响。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32年l月21日,国际联盟成立了以李顿为团长,美国麦考益、法国克劳德、德国希尼、意大利马岛柯迪为成员,中国顾维钧、日本吉田为顾问的调查团。调查团于3月14日到达上海,4月21日齐集沈阳。先后在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城市进行了45天的调查,克服了日方的种种阻拦,从不同途径收集到各界投送的书函1550余件。6月4日调查团离开东北。10月2日,同时在南京、东京、日内瓦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报告书承认东北三省为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否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合法自卫”,确认伪满洲国是日本违背东北人民意愿而强力炮制的工具,但同时又主张在东北三省建立一种受外国保护的高度自治的特殊制度,企图以国际共管取代日本独占,因而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国民政府对报纸所报道事件持何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该事件造成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对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国联的处理方法作简要评价。
材料一

材料二1932年l月21日,国际联盟成立了以李顿为团长,美国麦考益、法国克劳德、德国希尼、意大利马岛柯迪为成员,中国顾维钧、日本吉田为顾问的调查团。调查团于3月14日到达上海,4月21日齐集沈阳。先后在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城市进行了45天的调查,克服了日方的种种阻拦,从不同途径收集到各界投送的书函1550余件。6月4日调查团离开东北。10月2日,同时在南京、东京、日内瓦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报告书承认东北三省为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否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合法自卫”,确认伪满洲国是日本违背东北人民意愿而强力炮制的工具,但同时又主张在东北三省建立一种受外国保护的高度自治的特殊制度,企图以国际共管取代日本独占,因而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国民政府对报纸所报道事件持何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该事件造成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对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国联的处理方法作简要评价。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末清初,明廷重臣洪承畴兵败被俘,初宁死守节,经清太宗反复劝降后降清。以下是对他的不同评价。
材料一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不可胜计。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以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勋谅之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之于死后。今惟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变节)臣传一门。
——(清)《贰臣传表》乾隆上谕
材料二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管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民国)萧一山《清代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乾隆皇帝、萧一山对洪承畴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历史评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末清初,明廷重臣洪承畴兵败被俘,初宁死守节,经清太宗反复劝降后降清。以下是对他的不同评价。
材料一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不可胜计。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以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勋谅之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之于死后。今惟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变节)臣传一门。
——(清)《贰臣传表》乾隆上谕
材料二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管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民国)萧一山《清代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乾隆皇帝、萧一山对洪承畴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历史评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单选题- (共5题)
4.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
B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 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
C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
D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 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
A.A |
B.B |
C.C |
D.D |
5.
1938年3月,《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规定:“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实行以县为单位,改善并健全民众之自卫组织,施以训练,加强其能力。”该纲领的颁布有助于
A.发动群众实施全民族抗战 | B.限制中共敌后抗战力量 |
C.扭转相持阶段的抗战形势 | D.防止乡镇政权结构变动 |
6.
下列表格是1958至1968年,苏联与美国出现以探月活动为标志的“太空竞赛”,比较分析可知美苏
——节选自《深空探测研究》
| 苏联 | 美国 |
探测器发射数量 | 31 | 29 |
成功率 | 29% | 45% |
运载器造成的失败 | 63% | 77% |
从计划开始到首次登月的时间 | 1年 | 4年 |
首次登月前尝试的次数 | 10次 | 无(首次尝试即获成功) |
——节选自《深空探测研究》
A.国家实力势均力敌 |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C.避免直接军事对抗 | D.两极核心地位日益巩固 |
7.
斯塔夫理阿诺斯认为,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对这里的“理性”理解准确的是
A.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 | B.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
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 D.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