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贸易。当时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他想派张骞去现在的阿富汗一带去跟大月氏联系,大月氏本来在燕山这一带的,后来是被匈奴赶过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汉武帝希望能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张骞被匈奴扣住了,一呆呆了十年,后来逃脱,来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熟悉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
这时,汉朝已经打败了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带了很多人,浩浩荡荡,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后来中亚、西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罗马那边有钱,但没有丝绸,所以有非常强大的需求。因为丝绸适合长途贩运,并且利润高,所以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
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者西方的需求变小了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因此从有了这条路后,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而运输代价是很高的。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
而这时,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到了广州、宁波这些地方。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
——葛剑雄谈丝绸之路
概括丝绸之路兴起和衰败的原因,并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献一策。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贸易。当时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他想派张骞去现在的阿富汗一带去跟大月氏联系,大月氏本来在燕山这一带的,后来是被匈奴赶过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汉武帝希望能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张骞被匈奴扣住了,一呆呆了十年,后来逃脱,来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熟悉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
这时,汉朝已经打败了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带了很多人,浩浩荡荡,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后来中亚、西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罗马那边有钱,但没有丝绸,所以有非常强大的需求。因为丝绸适合长途贩运,并且利润高,所以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
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者西方的需求变小了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因此从有了这条路后,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而运输代价是很高的。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
而这时,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到了广州、宁波这些地方。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
——葛剑雄谈丝绸之路
概括丝绸之路兴起和衰败的原因,并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献一策。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有这样一种政体,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的二层含义及其关系,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的本质区别。
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有这样一种政体,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的二层含义及其关系,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的本质区别。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超琼(1846-1909)是个清官,在江浙苏杭地区当了二十年知县。七品县令一年俸银二百两,养廉银二千两。他死时欠私债一万多两,公债十几万两。钱花哪去了?用于公共事业上去了。比如修堤,1889年元和县秋雨成灾,他亲自勘灾,向上申请蠲免额外漕粮,以工代赈,民间捐资,将太平天国战争留下的瓦屑运到波涛汹涌的金鸡湖中筑堤。三年堤成,航路开通,毁于战火二十多年的斜塘市镇重现生机。此堤被百姓称为“李公堤”,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比如防灾,掏钱买百姓挖来的蝗虫卵,鼓励百姓灭蝗。
李超琼还抵制外国侵略。他当上海县令时,法租界想扩建一万两千亩,手段是把淤塞的河流填平。他就筹钱把河疏通,让鬼子挤不过来。但没过河的四千亩还是让鬼子给扩建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在苏州边上当一个小县令。小日本要在那开租界。李县令大义凛然地说道,你别欺负我不懂日文,咱们还懂中文。条约上说给你开商界、商口,没说给你开租界。租商场是民事活动,租完了以后我还有行政管辖权、司法管辖权,不能因为国家打了败仗,签了不平等条约,就让你胡来,就丧失我的国格。最后小日本使尽花招,在他手上只租到一个商场。
———摘编自凤凰网《开卷有益》栏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超琼救灾、修堤、防灾的历史背景。
(2)评价李超琼抵制外国侵略的事迹。
李超琼(1846-1909)是个清官,在江浙苏杭地区当了二十年知县。七品县令一年俸银二百两,养廉银二千两。他死时欠私债一万多两,公债十几万两。钱花哪去了?用于公共事业上去了。比如修堤,1889年元和县秋雨成灾,他亲自勘灾,向上申请蠲免额外漕粮,以工代赈,民间捐资,将太平天国战争留下的瓦屑运到波涛汹涌的金鸡湖中筑堤。三年堤成,航路开通,毁于战火二十多年的斜塘市镇重现生机。此堤被百姓称为“李公堤”,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比如防灾,掏钱买百姓挖来的蝗虫卵,鼓励百姓灭蝗。
李超琼还抵制外国侵略。他当上海县令时,法租界想扩建一万两千亩,手段是把淤塞的河流填平。他就筹钱把河疏通,让鬼子挤不过来。但没过河的四千亩还是让鬼子给扩建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在苏州边上当一个小县令。小日本要在那开租界。李县令大义凛然地说道,你别欺负我不懂日文,咱们还懂中文。条约上说给你开商界、商口,没说给你开租界。租商场是民事活动,租完了以后我还有行政管辖权、司法管辖权,不能因为国家打了败仗,签了不平等条约,就让你胡来,就丧失我的国格。最后小日本使尽花招,在他手上只租到一个商场。
———摘编自凤凰网《开卷有益》栏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超琼救灾、修堤、防灾的历史背景。
(2)评价李超琼抵制外国侵略的事迹。
2.单选题- (共8题)
4.
关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实质,威尔斯在《世界史纲》中指出:“民主的近代观念和希腊城邦的民主大不相同……当时的民主就是平民的政府;这是全体公民的政府,是多数人的政府以区别于少数人的政府。”对材料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参与民主人数多少是古代与近代民主之异 |
B.古希腊民主是全体公民的民主 |
C.近代的民主是的少数人的政府 |
D.古希腊的民主优于近代的民主 |
6.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 —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A.在淡忘十月革命 |
B.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
C.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
D.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
7.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
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
C.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
8.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对此文明首先做出积极反应的是
A.地主阶级 |
B.农民阶级 |
C.工人阶级 |
D.资产阶级 |
9.
1931年全国性水灾,死亡人数达360万。1995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8亿亩,因灾死亡5千多人。这说明()
A.自然灾害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B.中国幅员辽阔,大面积灾荒很正常 |
C.灾荒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和社会动荡 |
D.灾荒频发的直接、重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
10.
费正清说:“(清末新政)在农村中,群众对于现代化的反应,常常是强烈的反对。新政要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加重了捐税,而且在给农民一点利益以前通常是先搜刮他们一通。”这反映了
A.农民反对现代化 |
B.清末新政已失败 |
C.农民没有获得感 |
D.清末吏治最腐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