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就像我们的血液永远是红色的,世代不会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
——(美)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法国主张建立一支由国联调遣的国际部队,英国担心法国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美国也不同意,法国的建议没有实现。……国联正式成立时,会员国只有23个,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摘自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做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
——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1965年,根据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议,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
——摘自王春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
(1)结合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亚非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的观点?
(2)联合国与国联相比,在制止战争方面明显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相对应的优势。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列举20世纪70年代能够体现这种变化的典型事例。
材料一 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
——摘自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摘编自《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 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钢矿生产。——摘编自《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摘自《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
2.单选题- (共10题)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的领导地位 |
D.***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
A.无产阶级的根本目的是夺取国家政权 |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的使命 |
C.实现无产阶级统治的途径是暴力革命 |
D.人民公社是该主张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
A.“另起炉灶” | B.“求同存异” |
C.“不结盟” | D.“一边倒” |
①批评东汉后期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 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
③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 ④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A. 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 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C. 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 工业革命成效显现

A.工业革命后,先进交通通讯工具推动欧洲国家的商品输出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C.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
D.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 |
A.官吏行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
D.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
A.全盘否定中国古代封建文化 |
B.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
C.鼓励和倡导资产阶级新文化 |
D.诠释了自己对大学的理解 |
3.选择题- (共4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