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为逃避战祸,中原的汉族纷纷外迁。由于南方基本保持安定,司马睿又建立了东晋政权,成了“正统”所在,吸引了最大多数移民。但还有大量移民迁至河西走廊、辽东及朝鲜半岛等局部平静的地区,一些人则就近迁入相对安全的山区和偏僻地方。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军事和政治势力的扩张过程中,这些民族的人口也广泛迁入他们的都城和中心地区附近以及他们的统治区。
——摘编自葛剑雄等主编《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清代人口的快速增长,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的流迁。清代的人口流迁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类似情形有着本质不同。后者多因战争或突发性自然灾害等因素所致,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当导致人口流迁的因素消失后,流出人口又大部分返回故里。在清代,则主要出于经济原因,人们为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而大量迁移。人口稠密区的劳动者,由于生活压力,被迫迁往土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云南的采矿业吸引了大量人口,广西也接纳了大批客民在此经商或垦荒种地。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口流向台湾和海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态势,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为逃避战祸,中原的汉族纷纷外迁。由于南方基本保持安定,司马睿又建立了东晋政权,成了“正统”所在,吸引了最大多数移民。但还有大量移民迁至河西走廊、辽东及朝鲜半岛等局部平静的地区,一些人则就近迁入相对安全的山区和偏僻地方。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军事和政治势力的扩张过程中,这些民族的人口也广泛迁入他们的都城和中心地区附近以及他们的统治区。
——摘编自葛剑雄等主编《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清代人口的快速增长,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的流迁。清代的人口流迁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类似情形有着本质不同。后者多因战争或突发性自然灾害等因素所致,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当导致人口流迁的因素消失后,流出人口又大部分返回故里。在清代,则主要出于经济原因,人们为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而大量迁移。人口稠密区的劳动者,由于生活压力,被迫迁往土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云南的采矿业吸引了大量人口,广西也接纳了大批客民在此经商或垦荒种地。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口流向台湾和海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态势,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以实正名”的口号下,系统地改革了中枢行政设置。仿效唐制恢复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国家政事“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事实上从议事运作程序上分割了原属中书门下的权利。新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共同处理政事。这种安排,把宰相与三省职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两位宰相依政务处理的程序分工,分掌出令、审覆,决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角度与立场,使得决策权力的运行更为慎重;而宰相、执政共掌行政实施权,又使其有莅临政务与协调处置的充足机会。元丰改制之后,尚书省成为政务运行的重心所在,宰执议事即在尚书都堂进行。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的元丰改制。
材料,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以实正名”的口号下,系统地改革了中枢行政设置。仿效唐制恢复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国家政事“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事实上从议事运作程序上分割了原属中书门下的权利。新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共同处理政事。这种安排,把宰相与三省职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两位宰相依政务处理的程序分工,分掌出令、审覆,决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角度与立场,使得决策权力的运行更为慎重;而宰相、执政共掌行政实施权,又使其有莅临政务与协调处置的充足机会。元丰改制之后,尚书省成为政务运行的重心所在,宰执议事即在尚书都堂进行。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的元丰改制。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7年,因受徐锡麟案株连,秋瑾被官府处死,但当时民间并不认为秋瑾是革命党人。在秋瑾被处死后,其革命家形象得到了历代革命领袖的认同,孙中山、周恩来、宋庆龄等人,都曾为纪念她题词,各种民间与政府的纪念活动也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自秋瑾去世至今,学界已发表有关秋瑾的论文二百多篇,出版各种传记、年谱、普及读物及资料集50种左右,这些研究与介绍的文字,不但数量甚多,而且时间上连绵不断。在秋瑾就义后,以她为题材的各种小说、戏曲和电视电影等也连续刊出,通过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秋瑾的女性革命家形象逐渐获得民众与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同。秋瑾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她的革命家形象是通过多种历史因素的机缘际会而建构起来的,在所有的诸种历史因素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她作为女性的性别优势。
——李细珠《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作用。
材料1907年,因受徐锡麟案株连,秋瑾被官府处死,但当时民间并不认为秋瑾是革命党人。在秋瑾被处死后,其革命家形象得到了历代革命领袖的认同,孙中山、周恩来、宋庆龄等人,都曾为纪念她题词,各种民间与政府的纪念活动也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自秋瑾去世至今,学界已发表有关秋瑾的论文二百多篇,出版各种传记、年谱、普及读物及资料集50种左右,这些研究与介绍的文字,不但数量甚多,而且时间上连绵不断。在秋瑾就义后,以她为题材的各种小说、戏曲和电视电影等也连续刊出,通过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秋瑾的女性革命家形象逐渐获得民众与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同。秋瑾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她的革命家形象是通过多种历史因素的机缘际会而建构起来的,在所有的诸种历史因素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她作为女性的性别优势。
——李细珠《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2题)
4.
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经济发展落后 |
B.城邦意识至上 |
C.贫富差别不大 |
D.人文思想盛行 |
5.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在商讨远征西西里过程中,亚西比德通过演说使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出征后,反对派让公民大会追查亚西比德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具有灵活性 |
B.公民参政意识基本丧失 |
C.公民大会被政客操纵 |
D.公民坚持了正义的原则 |
6.
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引申指户籍中的“家长”,因为起初只有家长具有权力能力。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这表明罗马法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B. 平等理念得以落实
C. 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D. 私法精神得到重视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B. 平等理念得以落实
C. 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D. 私法精神得到重视
8.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导致了土地兼并 |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
C.加速了皇权衰落 |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
10.
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这一现象
A.淡化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
B.改变了商人重利轻义的观念 |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D.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
11.
在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等英雄都有浪漫主义幻想,经常进行海外掠夺,到人间寻欢作乐,以实现个人价值为荣。这反应希腊
A.强调公民中的精英治国 |
B.缺失理性主义精神 |
C.城邦至高无上地位衰落 |
D.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
12.
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基本上都是包装很精美的插图本,有人认为,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这反映出当时
A.小说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欢迎 |
B.印刷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 |
C.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商业化趋向 |
D.文学作品迎合市民阶层需求 |
13.
南北朝时期,南朝史书中多称北方政权为“索虏”,而北朝史书中又称南方政权为“岛夷”。到唐代,官修史书将南北朝诸帝均列入了帝纪。唐代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突破华夷观念 |
B.维护国家的统一 |
C.促进民族融合 |
D.彰显政权正统性 |
14.
据春秋时《诗经》的记载,大禹治水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地区。到战国成书的《尚书》中,禹治水的范围不断扩大,有了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
B.自然灾害逐渐频繁 |
C.争霸战争渐趋缓和 |
D.统治疆域急剧扩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