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摘编自刘念慈《试析中国早期启蒙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上表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白族贵族段思平建立大理之后,制定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措施。如封白族封建主高方为岳侯,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予巨桥(今云南普宁)地方为其世袭领地;封董伽罗为宰相,亦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予成纪(今永胜)为其世袭领地;其余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如杨氏家族的封建庄园,也都得到扩大。对于洱海地区的白族和彝族中的村社农民,则是在承认他们原来使用的土地前提下,减轻税粮负担,宽免徭役三年。对于“凡有罪无子孙者”的奴隶,则一律“赦免”,即加以释放。大理政权终于稳固下来。
——改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段思平在大理建国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段思平在大理建国初期制定的治国措施的意义。
材料白族贵族段思平建立大理之后,制定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措施。如封白族封建主高方为岳侯,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予巨桥(今云南普宁)地方为其世袭领地;封董伽罗为宰相,亦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予成纪(今永胜)为其世袭领地;其余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如杨氏家族的封建庄园,也都得到扩大。对于洱海地区的白族和彝族中的村社农民,则是在承认他们原来使用的土地前提下,减轻税粮负担,宽免徭役三年。对于“凡有罪无子孙者”的奴隶,则一律“赦免”,即加以释放。大理政权终于稳固下来。
——改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段思平在大理建国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段思平在大理建国初期制定的治国措施的意义。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大革命时期,任弼时曾连任两届团中央***,在担任党中央领导后,又长期分管青年工作,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任弼时高度重视加强各级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用马列主义和***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和团员干部。(青年)团的三大后,任弼时把“深入群众”作为团组织的行动口号,提出青年团是“行动的群众组织,并不是一种学院式的研究团体”,广大团员要“在行动的奋斗过程中,方可得到真正有益的经验”,要求团员干部积极投身实际斗争。任弼时还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不放弃或放松自己对于青年运动的领导职责”。“青年团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如果不研究青年的特点,不采用适合青年的工作方法,就不会有发展。就没有前途”,“要在各种工作中研究领导教育青年的方法”,等等。
——摘编自汤涛《任弼时与民主革命时期团的教育训练工作》
(1)根据材料,概括任弼时关于团的教育训练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任弼时关于团的教育训练思想主张的作用。
材料
大革命时期,任弼时曾连任两届团中央***,在担任党中央领导后,又长期分管青年工作,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任弼时高度重视加强各级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用马列主义和***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和团员干部。(青年)团的三大后,任弼时把“深入群众”作为团组织的行动口号,提出青年团是“行动的群众组织,并不是一种学院式的研究团体”,广大团员要“在行动的奋斗过程中,方可得到真正有益的经验”,要求团员干部积极投身实际斗争。任弼时还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不放弃或放松自己对于青年运动的领导职责”。“青年团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如果不研究青年的特点,不采用适合青年的工作方法,就不会有发展。就没有前途”,“要在各种工作中研究领导教育青年的方法”,等等。
——摘编自汤涛《任弼时与民主革命时期团的教育训练工作》
(1)根据材料,概括任弼时关于团的教育训练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任弼时关于团的教育训练思想主张的作用。
3.单选题- (共5题)
4.
梭伦将民主因素引入雅典城邦时说:“一个统治者的最大光荣是创造一个民众的政府。”他相信没有人是值得完全信赖的,因而提出对所有行使权力者的行为实行有警觉的控制。这体现了古代雅典对
A.直接民主毫无控制 |
B.官员权力的有效监督 |
C.民主和平等的追求 |
D.私人权利的肆意践踏 |
5.
1897年,晚清士人顾肇新称:“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腾出的饷,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这一言论
A.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 |
B.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已深入人心 |
C.完整地表达了维新派社会改革的要求 |
D.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着弊端 |
6.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黄巢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A.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
C. 人地矛盾冲突推动国家政策转变
D.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A.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
C. 人地矛盾冲突推动国家政策转变
D.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7.
下表反映了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据表可知


——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
B.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 |
C.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
D.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