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文综保温卷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66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0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既存的或崛起中的大国,无论其多么爱好和平,也都必须拥有保卫自己的军事手段。不过,500年来的历史又证明,几个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如17世纪时的荷兰,18、19世纪时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其领导者地位都不是通过战争获取的,主要还是由于先前的世界领导国自身衰落并最终退出才“禅让”给后来者的。典型的如英国霸权在20世纪初向美国转移。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如19世纪之初的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苏联,都曾是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者,但也都是失败者。事实证明,以上这些都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合,而是有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肖德甫《大国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大国之道”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金于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后,金朝得以占领淮水以北大片土地。金熙宗到世宗将大批的女真、契丹与奚人迁往中原,计其户口,给以官田。其受田办法有二:一为受牛头地(注:按女真传统依靠牛具授田征税),“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实行于女真人较集中的聚居地,比屋连村,处于汉人州县之间。二为计口授地,每口授田三十至五十亩不等,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世宗派出官员查实户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规定不耕种者杖六十,受租百姓无罪。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主张欧洲统一的人壮大了声势,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战争,他们还有经济目的。的确,关税壁垒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限制了蓬勃发展的大批量生产。许多人强调欧洲人的共同根源:古希腊、罗马帝国和初期的基督教,他们还指出在欧洲国家后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这是边界的多次修改所无法掩饰的。这种“欧洲热”发展到制订精确的计划。丹麦人黑尔福特的《新欧洲》一书相当成功。弗朗德勒的作家与政治家、贵族出身的考登霍夫—卡莱尔吉创建了泛欧洲运动,参加者的人数可观。然而,关于通往统一欧洲的途径,关于组成统一欧洲的国家和民族,关于将采取的政治制度,意见分歧。所有人都明白欧洲统一的必要性,但主权国家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些人缺乏更为具体的思想,也得不到欧洲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但是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幸存下来,在1945年东山再起。
——〈法国〉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问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著名的记者、出版家。1926年他担任《生活》周刊责任编辑,并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九一八事变后,他接连发表文章,号召全国未死尽人心的人“组织起来,扩充起来,共同奋斗,共同制裁已死尽人心的人之行为”。1933年《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1935年邹韬奋又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他提出“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三大目标。邹韬奋还与沈钧儒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主张“共同联合起来抗日救国”,后来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等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抗战期间,邹韬奋先后出版了《全民抗战》战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战》通俗版周刊;销售量突破30万份,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冠。1941年重办《大众生活》,邹韬奋大声疾呼:“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急问题,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机根本消灭,巩固团结统一,建立民主政治,由而使抗战坚持到底,以达到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邹韬奋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邹韬奋参与文化爱国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邹韬奋参与文化爱国事业的影响。

3.单选题(共6题)

6.
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指出,雅典公民只是言辞的欣赏者,根据演说词的好坏来判断事实,而政治领袖们“忙于施展个人阴谋,以图获得对民众的领导权”。这一论述旨在
A.表达对雅典公民的赞赏
B.说明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C.表达对民主政治的反对
D.说明政治素养的重要性
7.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陚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
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C.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8.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久益烟公司立即生产出“三省”烟,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由此可知
A.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
B.国民政府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
C.日本全面侵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9.
唐后期著名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所作序言中说,白诗被“缮写模勒(仿照原样雕刻),卖於市井,处处皆是……自篇章己来,关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由此可见
A.白诗关注民生最为流行
B.民众商品意识普遍增强
C.政局变动刺激文学繁荣
D.技术进步有益文化传播
10.
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然李鸿章认为他是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为最。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
A.以历史亲历者标准来衡量
B.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
C.置于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
D.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
11.
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A.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