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结合材料,依据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结合材料,依据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组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城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廷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
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8O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过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活工作。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极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世纪后半期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枪疫中未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偏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玻》
材料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设立“天津城临时政府”,史称“都统衙门”,下设卫生局,整顿天津卫生,进行街通清理、设置粪场、垃极处理、种痘,预防霍乱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根据与都统衙门的约定,许多章程、机构继续保留,卫生局得以保留,而且卫生局的职员也被延聘。卫生局以“保卫民生为宗旨”,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这是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宪(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天津城市公共卫生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组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城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廷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
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8O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过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活工作。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极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世纪后半期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枪疫中未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偏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玻》
材料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设立“天津城临时政府”,史称“都统衙门”,下设卫生局,整顿天津卫生,进行街通清理、设置粪场、垃极处理、种痘,预防霍乱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根据与都统衙门的约定,许多章程、机构继续保留,卫生局得以保留,而且卫生局的职员也被延聘。卫生局以“保卫民生为宗旨”,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这是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宪(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天津城市公共卫生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由于木材匮乏引起的能源危机,使得英国人毅然在热能和机械能领域实现转轨,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了国家整体性产业变迁,完成了经济史的重大转折,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始于19世纪末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能的广泛应用带领人类社会步入了电气时代,……类似于前两次工业革命,随着新技术创新在多产业显现并加速扩散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分散式生产等五大支柱,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朱启贵《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转型选择》
材料二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勃兴的重要产业部门。(各举两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50年以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特点,并据此分析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期能源结构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以来有关能源问题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一18世纪中期,由于木材匮乏引起的能源危机,使得英国人毅然在热能和机械能领域实现转轨,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了国家整体性产业变迁,完成了经济史的重大转折,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始于19世纪末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能的广泛应用带领人类社会步入了电气时代,……类似于前两次工业革命,随着新技术创新在多产业显现并加速扩散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分散式生产等五大支柱,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朱启贵《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转型选择》
材料二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勃兴的重要产业部门。(各举两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50年以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特点,并据此分析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期能源结构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以来有关能源问题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二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织业与螺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及理由。
(2)结合史实分析‘现代化”过程中,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哪些“转变”?这种“转变”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昙花一现”的原因?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后来这些“条件”又是如何实现的?
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二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织业与螺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及理由。
(2)结合史实分析‘现代化”过程中,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哪些“转变”?这种“转变”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昙花一现”的原因?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后来这些“条件”又是如何实现的?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服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他(刘晏,715——780)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唐朝官员)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
——余耀华<大唐财相刘晏>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中后期唐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盐务时弊,大唐财相刘晏采取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举措?这些举措起到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服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他(刘晏,715——780)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唐朝官员)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
——余耀华<大唐财相刘晏>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中后期唐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盐务时弊,大唐财相刘晏采取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举措?这些举措起到什么作用。
2.单选题- (共13题)
6.
鸦片战争前,买办(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纪人)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 |
B.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 |
C.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 |
D.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 |
7.
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
B.成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 |
C.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
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
8.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出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A.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
C.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
D.已具备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
9.
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记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
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
D.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监管 |
10.
、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
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
11.
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 发明者 | 职业 | 成果 |
1765 | 哈格里夫斯 | 木工、纺织工 | 珍妮纺纱机 |
1769 | 阿克莱特 | 理发匠 | 水力纺纱机 |
1785 | 卡特莱特 | 牧师 | 水力织布机 |
1785 | 瓦特 | 修理工 | 改良蒸汽机 |
A.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
B.英国纺织业技术和产量都领先世界 |
C.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 |
D.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 |
12.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严重冲击 |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
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 |
D.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 |
13.
以下为“工业产值世界份额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国家 | 175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900年(%) |
英国 | 1.9 | 9.5 | 19.9 | 18.5 |
美国 | — | 2.4 | 7.2 | 23.6 |
印度 | 32.8 | 29.8 | 19.7 | 6.2 |
中国 | 24.5 | 17.6 | 8.6 | 0.7 |
A.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
B.中国制造业持续衰退 |
C.世界市场已然形成 |
D.文明正在碰撞与冲突 |
14.
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
B.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
C.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产命运 |
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
15.
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
B.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
C.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
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
16.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
17.
如表1872-1890年棉纱进口量及其指数(源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单位:千担;指数:1872年=100)
据表可以推知当时
(单位:千担;指数:1872年=100)
年份 | 进口量 | 进口量指数 |
1872 | 50 | 100 |
1875 | 91 | 182 |
1880 | 152 | 304 |
1885 | 388 | 776 |
1890 | 1082 | 2164 |
据表可以推知当时
A.洋纱代替土纱使耕与织分离 |
B.手工棉织业遭到沉重打击 |
C.洋布代替土布使纺与织分离 |
D.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破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