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760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土司土官制度是元明清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职官制度,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衰落于清代。
“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于是“改土归流”是势在必行的了。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
——据《清史稿》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土归流”推行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改土归流”的特点及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况下,美、英、苏三国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摘编自严双伍《戴高乐与雅尔塔会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召开的可能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家认为雅尔塔会议“实际上是向苏联颁发承认书和授权书”的依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刘鄂(1857—1909),江苏丹徒人,二十岁时参加乡试,始终未中。1896年,他上书直隶总督,请求修建天津至镇江的津镇铁路。
1897年,刘鄂被外商福公司聘为筹采山西矿产经理,为外商福公司筹划开采四川金矿、浙江煤铁矿。他曾这样说道:“晋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
刘鄂著作中,《老残游记》最为著名。小说的第一回,他把中国比作一艘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船。船上有几种人:一种是掌舵的人(清政府)作者认为他们“并未曾错”,只是因为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风浪,所以毛了手脚,加上未曾预备方针,所以就没有依傍。再一种人是鼓动造反的人(革命党),他们都是些“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如果依了他们,“这船覆得更快了”。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各级官员),作者对他们也很反感,视为罪人,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
——据刘德隆《刘鹗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刘鹗热心实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鄂的经济和政治主张并简要评价。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外瓷器贸易简表
时期
序号
概况
唐宋时期
1
唐代瓷器主要通过海运外销,陆上丝绸古道也是外销重要路线,主要销往朝鲜、日本、东南亚,最远到达印度、非洲沿岸,瓷器是宋代海运外销的大宗物品。
元朝
2
西亚文化影响到中国瓷器装饰文化
16-17世纪
3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葡、西、荷等与中国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中国瓷器轻巧、美丽、实用,令欧洲人无比惊艳
4
在瓷器文化影响下,欧洲社会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莱布尼茨、黑格尔等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
5
为欧洲定烧的外销瓷器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
18世纪
6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欧洲陶瓷制造商广泛仿制中国瓷器风格,德国在1708年烧制出类似中国的白质瓷。
19世纪
7
欧洲瓷器生产采取了科学温控和材料分析,并培养陶瓷现代科技人才。工整的画面和白净的釉面让欧洲瓷器在全世界畅销,甚至进入中国市场
20世纪
8
中国开始进口日本和欧洲的瓷器。
 
——摘编自余珊珊《东风西渐:中国瓷器的荣耀》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0题)

6.
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户数
口数
成丁男女数
耕地总数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25户
105口
69口
617亩
54亩、8亩
 
A.精料细作农业发展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D.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7.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城市——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
A.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B.促使城市功能实现经济化
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8.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千耦其耘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
9.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D.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10.
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出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人地矛盾有所缓解
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11.
(题文)苏轼说:“自两税之兴,因地之广狭痔胰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苏轼认为两税法
A.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
B.体现了税制公平原则
C.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D.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12.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13.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14.
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
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1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