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终学业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55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一:

(1)就研究工业革命而言,①以上材料一中属于直接史料的是___________;②属于间接史料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材料二: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以及一个有知识的工人贵族阶级、一个不太有知识的高原人和爱尔兰人的广大基层、和低劣的、不太清洁的居住条件的传统汇合在一起,已使格拉斯哥区域随着新经济力量的解放和扩大其作用而一变再变,已使新工业文明的最好和最坏产物在那里继续争荣并茂成为势所必然。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2)作者从哪些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了评价?
(3)结合所学,说说你对“新工业文明”中“最好和最坏产物……争荣并茂”的理解。
2.
   针对近代各国治乱兴衰的历史,康有为于1898年上呈光绪帝御览了两份书稿。
材料一:“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

——1898年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材料二:“以日本明治之政为宪法……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超擢草茅以备顾问;纡尊降贵以通下情;多派游学以通新学;改朔易服以易人心……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我皇上阅之,采鉴而自强在此。若弃之而不采,亦更无自强之法矣。”

——1898年康有为《日本政变考》

问题:
(1)简述康有为撰写两份书稿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2)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
(3)根据材料二,康有为肯定了日本维新的哪些内容?
(4)你如何看待康有为笔下的“革命与改革”之说?

2.单选题(共14题)

3.
下图信息反映了19世纪中期欧洲某国的政治特点。该国当为
A.日本
B.美国
C.俄国
D.德意志
4.
19世纪末,提出“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美国
5.
二战结束后,法国一政治家曾说“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政治家口中的“贷款”源自
A.莫洛托夫计划
B.马歇尔计划
C.舒曼计划
D.十四点原则
6.
研究原始农耕聚落最直接的证据应是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甲骨卜辞
D.青铜铭文
7.
“迄今井邑尤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诗文中的“榷场”出现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辽宋夏金时期
D.元明清时期
8.
工业革命中,在生产领域首先使用瓦特蒸汽机的部门是
A.纺织
B.采矿
C.冶金
D.电力
9.
下列出自湖北省天门县农民的几幅对联,引发了“我也过年”到“欢度春节”直至“永远跟党走”的心声,这直接得益于
A.土改运动深入
B.三面红旗高扬
C.联产承包见效
D.十年浩劫结束
10.
某校欲编排15-16世纪西欧历史演进的大型历史剧,以下主题不在此列的是
A.民族国家诞生
B.文艺复兴之光
C.启蒙理性高潮
D.信仰即可得救
11.
“身着儒装传耶稣,口述四书讲圣经”描述的人物当指
A.董仲舒
B.朱熹
C.利玛窦
D.康有为
12.
“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讫五代,发挥缀缉,成一家之书”的史家是
A.司马迁
B.刘知幾
C.司马光
D.梁启超
13.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中国近代史上,体现这一思想的革新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4.
“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此言论当盛行于
A.废除农奴制度后的俄国
B.中体西用指导下的中国
C.经历王朝战争后的德国
D.明治维新开展下的日本
15.
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由26个国家签署的旨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文件是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宪章》
C.《联合国家宣言》
D.《京都议定书》
16.
一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