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时期 | 国家 | 主要力量源泉 |
16世纪 | 西班牙 | 黄金、殖民贸易、雇拥军、王朝联系 |
17世纪 | 荷兰 |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
18世纪 | 法国 |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
19世纪 | 英国 |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 |
20世纪 | 美国 | 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和结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 |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自拟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铁道部逐步开始主辅分离的进程,铁路系统内的学校、医院、工业工程等辅业逐渐被分离出去。2005年,为缩减管理层级,铁道部正式撤销了铁路分局。当然,这些“断尾求生”式的改革并未涉及铁道部体制的植心……即政企合一型的垄断体制。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了旨在优化政府职能的大部制改革,此旧垄断封闭的铁道部体制直接阻碍了政治系统整体优化的实现。
2012年,铁路“两院”改革完成,铁路系统的检察院与法院正式移交地方。在此之后,在2013年的铁道部改革方案中,铁道部职能一分为三: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
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铁道部作为独立、政企合一部门的历史就此终结。
——摘编自马得勇、张志原《观念、权力与制度变迁:铁道部体制的社会演化论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道部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道部体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 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与美国文官制度的不同点,并简要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
3.单选题- (共24题)
A.强调法律至上 |
B.维护公民平等 |
C.蕴涵人文主义 |
D.追求司法公正 |
A.罗马法缺乏对人格的保护 |
B.罗马法逐渐走向没落 |
C.法律建设需要与时俱进 |
D.法律维护统治者利益 |
A.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 | B.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 |
C.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 |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

A.中国的空军力量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
B.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
C.振奋了余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
D.唤醒了日本各个阶层反战和平意识 |
A.内部动荡与列强侵略 |
B.西学东渐与经济衰退 |
C.生产停滞与民族危机 |
D.政局混乱与工业落后 |
A. 反映了国共两党的阶级本质一致
B. 表明了中共放弃最高革命纲领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
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
C.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
D.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A.意在缓和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关系 |
B.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
C.力图从非意识形态角度阐释历史 |
D.历史研究视角多元化趋向 |
A.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
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
A.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
B.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资金流向 |
C.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国际交往 |
D.“官本位”思想影响人才走向 |

A.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区域性特征
B.文化分区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
C.中原文化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黄河流域的稻作农业相对发达
A. 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
B. 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
C. 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
D. 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
A.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性经济体系 |
B.朝贡贸易开始瓦解 |
C.对外贸易与民众生活的联系增多 |
D.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

A.北洋军阀鱼肉百姓投降卖国 |
B.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腐败严重 |
C.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的金融 |
D.官僚资本主义日益发展壮大 |
A.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 B.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
C.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人才 | D.强化巩固科举制度 |
A.政府重视引导民众传承历史传统 |
B.改良社会风气成为国民共识 |
C.传统儒家道德与近代民族主义相结合 |
D.西方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
A.经济体制逐步转型 | B.政府干预日趋过时 |
C.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 D.市场经济正式建立 |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
时间 | 大学 | 增设的教授席位 |
1546年 |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
1619年 | 牛津大学 | 萨维里几何学教席 |
1621年 | 牛津大学 | 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 |
1663年 | 剑桥大学 | 卢卡西数学教席 |
1669年 | 牛律大学 | 植物学教授席位 |
1702年 | 剑桥大学 | 化学教授席位 |
1704年 | 剑桥大学 | 天文学教授席位 |
材料反映了
A.自然科学取得绝对优势 |
B.神学课程已被大学摒弃 |
C.人文社会科学逐渐没落 |
D.科学发展影响大学教育 |
A.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
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
C.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 |
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
A.帝制符合中国当时历史潮流 |
B.共和制度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
C.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其必然性 |
D.中国人民思想意识十分落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评价 | B.评价历史事件应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
C.历史事件的评价应置于特定的时空 | D.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取决于对后世的影响 |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