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辫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自选三个时间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时间 | 会议 | 主要内容 |
1950年6月 | 七届三中全会 | 不要四面出击,国家发展需要一个过渡时期 |
1957年9月 | 八届三中全会 | 重新提阶级矛盾 |
1977年7月 | 十届三中全会(九届三中全会则因林彪事件搁浅) | 给“四人帮”定性,并确立华国锋的领袖地位,以及决定邓小平的复出 |
1978年12月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改革开放大门打开 |
1984年10月 | 十二届三中全会 |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
1988年9月 | 十三届三中全会 |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
1993年11月 | 十四届三中全会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
1998年10月 | 十五届三中全会 | 建设新农村 |
2003年10月 | 十六届三中全会 | 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
2008年10月 | 十七届三中全会 | 会议最大的突破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
2013年11月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标志着从1978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 |
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自选三个时间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史学家茅海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研究》,该项目利用"张之洞档案"对戊戌变法进行研究,通过全新的材料,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未曾看到的戊戌变法的面相。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康有为变法时,地方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对此,陈宝箴的后人陈寅恪曾说:“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咸丰之世,先祖亦应进士举,居京师。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为然。据是可知余家之主变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茅海建教授在研究“张之洞与陈宝箴及湖南维新运动”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说明。张之洞与陈宝箴之间有长达十余年的交谊,他们在公务中相互配合,是志同道合的僚属和政治盟友,且在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上大体一致。张之洞对《湘学报》及湖南维新运动的干预,陈宝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两人共同上奏了废八股的科举改制奏折,暗中就有抵制康有为学说之意。陈宝箴上奏要求下旨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自行毁板,并在变法最关键时刻提议召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
——摘编自刘本森:“张之洞档案”揭示戊戌变法的另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宝箴变法主张与康有为变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宝箴、张之洞变法的历史影响。
材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史学家茅海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研究》,该项目利用"张之洞档案"对戊戌变法进行研究,通过全新的材料,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未曾看到的戊戌变法的面相。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康有为变法时,地方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对此,陈宝箴的后人陈寅恪曾说:“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咸丰之世,先祖亦应进士举,居京师。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为然。据是可知余家之主变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茅海建教授在研究“张之洞与陈宝箴及湖南维新运动”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说明。张之洞与陈宝箴之间有长达十余年的交谊,他们在公务中相互配合,是志同道合的僚属和政治盟友,且在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上大体一致。张之洞对《湘学报》及湖南维新运动的干预,陈宝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两人共同上奏了废八股的科举改制奏折,暗中就有抵制康有为学说之意。陈宝箴上奏要求下旨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自行毁板,并在变法最关键时刻提议召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
——摘编自刘本森:“张之洞档案”揭示戊戌变法的另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宝箴变法主张与康有为变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宝箴、张之洞变法的历史影响。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共发射81枚经过改进的“飞毛腿”导弹,其中向以色列发射38枚,向沙特阿拉伯发射41枚,向卡塔尔和巴林各发射1枚。有83%被(美国)“爱国者”导弹拦截并加以击毁。为什么“爱国者”导弹有这样高的命中率?有很多主要原因,但关键原因是卫星给它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情报。侦察卫星首先发现准备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向澳大利亚地面站发出预警,地面站将此信息发送到利雅得多国部队统帅部,统帅部发出“注意飞毛腿”的全面预警。一旦卫星发现“飞毛腿”导弹已发射,信息将通过上述渠道发送到“爱国者”导弹连。“飞毛腿”导弹总飞行时间约5—7min(分钟)(与射程有关),而卫星信息的传输只要2—3min(分钟),所以留给“爱国者”导弹有足够的预警时间进行拦截。
——摘编自王室朝《海湾战争的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海湾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导弹作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湾战争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
材料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共发射81枚经过改进的“飞毛腿”导弹,其中向以色列发射38枚,向沙特阿拉伯发射41枚,向卡塔尔和巴林各发射1枚。有83%被(美国)“爱国者”导弹拦截并加以击毁。为什么“爱国者”导弹有这样高的命中率?有很多主要原因,但关键原因是卫星给它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情报。侦察卫星首先发现准备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向澳大利亚地面站发出预警,地面站将此信息发送到利雅得多国部队统帅部,统帅部发出“注意飞毛腿”的全面预警。一旦卫星发现“飞毛腿”导弹已发射,信息将通过上述渠道发送到“爱国者”导弹连。“飞毛腿”导弹总飞行时间约5—7min(分钟)(与射程有关),而卫星信息的传输只要2—3min(分钟),所以留给“爱国者”导弹有足够的预警时间进行拦截。
——摘编自王室朝《海湾战争的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海湾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导弹作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湾战争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市场是如此,精神的市场也是如此。”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的论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研究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
——摘编自《历史·选修4》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材料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市场是如此,精神的市场也是如此。”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的论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研究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
——摘编自《历史·选修4》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单选题- (共6题)
6.
“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7.
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器制茶业兴起 |
B.海关关税的降低 |
C.国内政局的变动 |
D.国际茶市的扩大 |
8.
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窜,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 |
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C.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 |
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9.
1951年至1954年中国只新增1个建交国,而从1955年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
C.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 |
D.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
10.
更赋,是汉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更赋的实行
A.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 |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
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 |
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