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一般情况下,如熊彼特所言,“当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没有其他要素的配合,技术进步本身并不能导致经济发展。这种情况,最清楚地表现在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方面。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并非18世纪的新发明。
材料 在一般情况下,如熊彼特所言,“当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没有其他要素的配合,技术进步本身并不能导致经济发展。这种情况,最清楚地表现在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方面。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并非18世纪的新发明。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围绕材料,結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铁道部逐步开始主辅分离的进程,铁路系统内的学校、医院、工业工程等辅业逐渐被分离出去。2005年,为缩减管理层级,铁道部正式撤销了铁路分局。当然,这些“断尾求生”式的改革并未涉及铁道部体制的植心……即政企合一型的垄断体制。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了旨在优化政府职能的大部制改革,此旧垄断封闭的铁道部体制直接阻碍了政治系统整体优化的实现。
2012年,铁路“两院”改革完成,铁路系统的检察院与法院正式移交地方。在此之后,在2013年的铁道部改革方案中,铁道部职能一分为三: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
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铁道部作为独立、政企合一部门的历史就此终结。
——摘编自马得勇、张志原《观念、权力与制度变迁:铁道部体制的社会演化论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道部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道部体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铁道部逐步开始主辅分离的进程,铁路系统内的学校、医院、工业工程等辅业逐渐被分离出去。2005年,为缩减管理层级,铁道部正式撤销了铁路分局。当然,这些“断尾求生”式的改革并未涉及铁道部体制的植心……即政企合一型的垄断体制。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了旨在优化政府职能的大部制改革,此旧垄断封闭的铁道部体制直接阻碍了政治系统整体优化的实现。
2012年,铁路“两院”改革完成,铁路系统的检察院与法院正式移交地方。在此之后,在2013年的铁道部改革方案中,铁道部职能一分为三: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
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铁道部作为独立、政企合一部门的历史就此终结。
——摘编自马得勇、张志原《观念、权力与制度变迁:铁道部体制的社会演化论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道部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道部体制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6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又趋紧张。在军备控制、越南战争和中东问题上分歧重重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约翰逊希望与前来参加紧急联大的苏联总理柯西金会谈,以便“坦率地交换意见”。1967年6月23-25日,双方在美国新泽西州葛拉斯堡罗镇上进行了会谈。这次会谈成果及其有限,但葛拉斯堡罗会谈表明,虽然在重大问题上分歧重重,争夺激烈,一时难以打开僵局,但双方仍在努力减少误解,争取合作和防止严查冲突,寻求达成谅解或默契,保持谈判之门开。会谈以后,两国达成了新的妥协。如在中东问题上,联合国通过了决议,使中东继续保持着有利于超级大国扩张渗透争夺的“不战不和”局面。 在核扩散和核军控问题上,两国取得了新的进展,双方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摘编自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葛拉斯堡罗会谈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葛拉斯堡罗会谈的影响。
材料 6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又趋紧张。在军备控制、越南战争和中东问题上分歧重重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约翰逊希望与前来参加紧急联大的苏联总理柯西金会谈,以便“坦率地交换意见”。1967年6月23-25日,双方在美国新泽西州葛拉斯堡罗镇上进行了会谈。这次会谈成果及其有限,但葛拉斯堡罗会谈表明,虽然在重大问题上分歧重重,争夺激烈,一时难以打开僵局,但双方仍在努力减少误解,争取合作和防止严查冲突,寻求达成谅解或默契,保持谈判之门开。会谈以后,两国达成了新的妥协。如在中东问题上,联合国通过了决议,使中东继续保持着有利于超级大国扩张渗透争夺的“不战不和”局面。 在核扩散和核军控问题上,两国取得了新的进展,双方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摘编自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葛拉斯堡罗会谈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葛拉斯堡罗会谈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端方(1861-1911年),清末大臣。端方任职两江总督期间(1906---1909年)、力主学习西方并躬身践行。近代以来,两江地区发达的传统农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对西方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两江地区的农民依旧不思改良。
为了改变两江农民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瑞方在两江地区大力倡设新式农业学堂。在他看来,中国农工实业要与外国抗衡,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派遣留学是学习西方的一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能多派一人必能得一人之益、能早派一日必能收一日之功”。1907年,在端方的支持下,江南商务局在南京紫金山麓设立了江南植茶公所,茶叶试验和生产于一体。宝山县县令提出捐廉开办试验场也得到了端方的认可。同年,瑞方还专门派人到保定府调查农会章程,借鉴保定农会的经验,并以其为蓝本在江宁地区创立了类似的农会。
——摘编自胡茂胜、杨虎《端方与清末两江农业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方在两江地区发展农业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端方发展农业措施的影响。
材料 端方(1861-1911年),清末大臣。端方任职两江总督期间(1906---1909年)、力主学习西方并躬身践行。近代以来,两江地区发达的传统农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对西方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两江地区的农民依旧不思改良。
为了改变两江农民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瑞方在两江地区大力倡设新式农业学堂。在他看来,中国农工实业要与外国抗衡,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派遣留学是学习西方的一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能多派一人必能得一人之益、能早派一日必能收一日之功”。1907年,在端方的支持下,江南商务局在南京紫金山麓设立了江南植茶公所,茶叶试验和生产于一体。宝山县县令提出捐廉开办试验场也得到了端方的认可。同年,瑞方还专门派人到保定府调查农会章程,借鉴保定农会的经验,并以其为蓝本在江宁地区创立了类似的农会。
——摘编自胡茂胜、杨虎《端方与清末两江农业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方在两江地区发展农业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端方发展农业措施的影响。
2.单选题- (共8题)
5.
1938年5月19日23时48分,中国空军轰炸机自宁波栎社前进机场起飞,成功飞抵日本长崎等多个城市工空,投撒20余万张传单后安全返航,获得国民政府嘉奖。下图为当时的新闻报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的空军力量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
B.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
C.振奋了余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
D.唤醒了日本各个阶层反战和平意识 |
6.
《共同纲领》第三条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这规定
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
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
C.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
D.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7.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
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
8.
下面是作者黄文农(1920年代末)所做的题目为《上任一年多以后的新贵作如是想》的漫画。图中文字为:大拉司存在外国银行最靠得住了,其中拉司为上海话,意为钞票、金钱。漫画表明


A.北洋军阀鱼肉百姓投降卖国 |
B.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腐败严重 |
C.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的金融 |
D.官僚资本主义日益发展壮大 |
9.
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
10.
下表为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材料反映了
时间 | 大学 | 增设的教授席位 |
1546年 |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
1619年 | 牛津大学 | 萨维里几何学教席 |
1621年 | 牛津大学 | 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 |
1663年 | 剑桥大学 | 卢卡西数学教席 |
1669年 | 牛律大学 | 植物学教授席位 |
1702年 | 剑桥大学 | 化学教授席位 |
1704年 | 剑桥大学 | 天文学教授席位 |
材料反映了
A.自然科学取得绝对优势 |
B.神学课程已被大学摒弃 |
C.人文社会科学逐渐没落 |
D.科学发展影响大学教育 |
11.
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