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
——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
材料二 按照分权制衡理论,美国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是议会与司法机关的监督。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的发展,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正逐步演进为民众的民主监督,即借助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传媒,用社会舆论对行政机关形成压力,……此外,近些年来,美国行政机关还逐步加强了自身的内部监督制约,如建立行政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情报信息披露制度等。1978年,还根据《政府道德法》设立了政府道德署,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地位独立,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规范;审核和批准各行政部门制定的道德行为附则;监督行政部门官员公开和秘密的财产申报的执行情况;审核总统政治任命是否有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等。这些都对行政权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摘编自宋欢欢《美国监督机制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及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美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机制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
——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
材料二 按照分权制衡理论,美国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是议会与司法机关的监督。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的发展,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正逐步演进为民众的民主监督,即借助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传媒,用社会舆论对行政机关形成压力,……此外,近些年来,美国行政机关还逐步加强了自身的内部监督制约,如建立行政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情报信息披露制度等。1978年,还根据《政府道德法》设立了政府道德署,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地位独立,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规范;审核和批准各行政部门制定的道德行为附则;监督行政部门官员公开和秘密的财产申报的执行情况;审核总统政治任命是否有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等。这些都对行政权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摘编自宋欢欢《美国监督机制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及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美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机制的认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8年,王莽代汉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为缓解社会危机,他仿照《周礼》推行新政。首先,他“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王田制下,税赋由西汉的三十税一改为什一而税。其次,实行六莞(管)制度,山林川泽及盐铁酒的生产和流通,主要城市的市场物价权等都由国家垄断。再次,屡改币制,先是以小易大(即铸重一铢的“小钱”,当五铢钱一枚使用),以轻易重(即铸重十二铢的“大钱”,当五铢钱五十枚使用);大搞货币贬值;后又废西汉的五铢钱,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布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共二十八品,名目繁杂。此外,王莽还全面恢复分封制,用世袭制代替选任制,并频繁更改官名、官制、地名及行政区划等,试图恢复周礼模式。王莽认为:“制定则天下自平。”为此,他规定“敢有非井田圣制”,“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即流放边疆)。为推行“六莞(管)”,规定“犯者罪至死”;为推行宝货制,“乃重其法,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结果“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最终导致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大起义,推翻了王莽政权。
——摘编自张守军《论王莽的财政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莽改制的影响。
材料:公元8年,王莽代汉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为缓解社会危机,他仿照《周礼》推行新政。首先,他“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王田制下,税赋由西汉的三十税一改为什一而税。其次,实行六莞(管)制度,山林川泽及盐铁酒的生产和流通,主要城市的市场物价权等都由国家垄断。再次,屡改币制,先是以小易大(即铸重一铢的“小钱”,当五铢钱一枚使用),以轻易重(即铸重十二铢的“大钱”,当五铢钱五十枚使用);大搞货币贬值;后又废西汉的五铢钱,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布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共二十八品,名目繁杂。此外,王莽还全面恢复分封制,用世袭制代替选任制,并频繁更改官名、官制、地名及行政区划等,试图恢复周礼模式。王莽认为:“制定则天下自平。”为此,他规定“敢有非井田圣制”,“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即流放边疆)。为推行“六莞(管)”,规定“犯者罪至死”;为推行宝货制,“乃重其法,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结果“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最终导致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大起义,推翻了王莽政权。
——摘编自张守军《论王莽的财政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莽改制的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1950年1月5日,总统杜鲁门重申《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将台湾归还中国的决定,表示美国不拟卷入中国内争,并且特别申明美国不拟对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援助。1950年6月27日,即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杜鲁门则声称“台湾地位未定论”,并派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开以武力阻止中国统一。1954年12月,美蒋缔结“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向台湾提供了大量军事、经济援助,“努力”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局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局势发生很大变化,美国相继于1972年、1978年、1982年与中国签署三个联合公报,即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声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终止“同中华民国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
——摘编自谭晓曙《美国对台湾政策昀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美国对台湾政策演变的战略意图。
材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1950年1月5日,总统杜鲁门重申《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将台湾归还中国的决定,表示美国不拟卷入中国内争,并且特别申明美国不拟对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援助。1950年6月27日,即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杜鲁门则声称“台湾地位未定论”,并派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开以武力阻止中国统一。1954年12月,美蒋缔结“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向台湾提供了大量军事、经济援助,“努力”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局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局势发生很大变化,美国相继于1972年、1978年、1982年与中国签署三个联合公报,即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声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终止“同中华民国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
——摘编自谭晓曙《美国对台湾政策昀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美国对台湾政策演变的战略意图。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辜鸿铭(1857-1928年),幼学于英国,为博士,遍游德、法、意、奥诸邦,通其政艺。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国学术,穷四子、五经之奥,兼涉群籍。……晚清之际,辜为张之洞等聘用办洋务;进表民国后,赴北大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他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更以余闲,译四书,述春秋大义及礼制诸书,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西人见之,始叹中国学理之精,争起传译。
辜鸿铭虽学博中西,但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方文化”,留东瀛十余年,1927年归国。翌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摘编自《一代奇人辜鸿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成为“一代奇人”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辜鸿铭的功过。
材料:辜鸿铭(1857-1928年),幼学于英国,为博士,遍游德、法、意、奥诸邦,通其政艺。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国学术,穷四子、五经之奥,兼涉群籍。……晚清之际,辜为张之洞等聘用办洋务;进表民国后,赴北大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他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更以余闲,译四书,述春秋大义及礼制诸书,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西人见之,始叹中国学理之精,争起传译。
辜鸿铭虽学博中西,但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方文化”,留东瀛十余年,1927年归国。翌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摘编自《一代奇人辜鸿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成为“一代奇人”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辜鸿铭的功过。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以来各阶段留学生情况简表(部分)。
——摘编自《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请选择上表中任意相近两个阶段的留学情况进行比较,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以来各阶段留学生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段 | 留学途径及方向 | 人数 | 代表人物及主要事迹 | |
一 | 1840-1870年 | 自费;赴美欧 | 极少量 | 容闳,学成后推动清政府官派留学运动 |
黄威,中国近代早期著名外科医生 | ||||
二 | 1871-1889年 | 公费;赴美欧 | 230多 | 詹天佑,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 |
严复,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 ||||
自费;赴美欧 | | 伍廷芳,中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 | ||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 ||||
三 | 1890-1911年 | 公费、自费;赴美欧日 | 以数万计 | 秋瑾,中国近代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
四 | 1912-1930年 | 自费;赴欧美日 | 2万 | 周恩来、朱德、陈毅等 |
公费;赴苏(俄)联 | 邓小平、蒋经国等 | |||
五 | 1931-1949年 | 公费、自费、赴美欧等 | 1万左右 | 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华罗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 |
六 | 1950-1978年 | 公费、赴苏联、东欧 | 1万多 | 江泽民、李鹏等 |
七 | 1978-1996年 | 公费、自费;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27万 | 略 |
——摘编自《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请选择上表中任意相近两个阶段的留学情况进行比较,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0题)
6.
法国1791年制宪会议之后,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从以前的“路易,承上帝之命,法兰西及纳瓦尔之王”,改称为“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这一变化所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A.三权分立 |
B.民主法制 |
C.分权制衡 |
D.自由平等 |
7.
《美国月刊》发表了记者西奥多·怀特从中国发回的采访稿,该采访稿称1937-1938年中国“从沦陷区逃出难民共2500万人”,之后该说法反复出现在关于中国抗战的权威报道里。20多年后,怀特在个人传记里纠正了这一说法,事实是全国赈济总署1937--1938年“共向难民营发放2500万顿饭”。从史学研究角度看,报刊的采访文稿
A.不具有史料研究价值 |
B.都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
C.史料价值需鉴别考证 |
D.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
9.
唐朝人记载,陆羽作《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作者意在说明
A.《茶经》促进中外茶文化的交流 |
B.唐朝制茶技术的成熟完备 |
C.《茶经》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 |
D.唐朝茶道文化的历史悠久 |
10.
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以至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中南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16、17世纪白银的这种流动
A.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
B.动摇了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
C.引发了西班牙社会的“价格革命” |
D.终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 |
11.
1850年时,非洲还是一片黑暗的神秘大陆,欧洲人只对埃及及沿海一带有所了解,然而到了1900年,整个非洲竟都已被欧洲列强测绘、勘探、估计和瓜分。这一变化
A.促进了非洲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
B.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完成 |
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最终形成 |
D.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非洲的扩展 |
12.
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曾公开表示“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并声称“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这反映了近代商人
A.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
B.已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
C.自觉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
D.成为独立的政党力量 |
13.
1992年前,我国进出口平均关税税率高达47.2%。之后则逐年降低关税水平,到2002年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2%,201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9.8%左右。这一时期关税税率的调整
A.标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 |
B.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完成 |
C.是履行加入WTO承诺的义务需要 |
D.是落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
14.
《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又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千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B.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
C.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
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