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752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法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之后建立君主立宪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48年和1870年分别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美国
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各州代表聚集费城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9年宪法生效,联邦政府成立。
1791年10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等权利。之后实施至今。
请回答: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发展的方式、内容和政治思想背景方面分析说明英、法、美三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摘自《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二雍正四年九月,他(鄂尔泰)上奏折,提出推行改土归流的建议。...“改流之法,计禽为上策,兵剿为下策;命自投献为上策,勒命投献为下策”。对于投献者,“但收其田赋,稽其户口,仍童予养赡,授以职街冠带终身,以示鼓励”。改流的策略,既要用兵,又不专恃武力,争取波及面小,尽量减少阻力,以便迅速奏效。...雍正帝全部批准他的建议,并为支持实行改土归流-.他主持其事,亲自去改土归流的地区进行指导和实践。...鄂尔泰的频频出行,促进改土归流的迅速实现,并为云贵广西的经济恢复创造条件。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鄂尔泰“改士归流”的主要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鄂尔秦完成“改士归流”的意义。

2.单选题(共13题)

3.
柏拉图曾说:“父母不能随意令子女去还是不去国家指定的老师家读书,因为儿童与其说属于父母,不如说属于城邦。”这主要反映了古代雅典
A.公民教育受到全社会普遍重视
B.公民的城邦属性高于个人自由
C.民主制度不断优化达到了顶峰
D.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受到限制
4.
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商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部门。许多经商致富的“新人”进入元老院,将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等法律事项视为重要的国家政务。这说明
A.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B.罗马立法有灵活性和现实性
C.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
D.商品经济制约罗马社会发展
5.
罗马法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不符,这就足以使买受人获得提起相关诉讼的诉因。该规定
A.注重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B.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C.适应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需要
D.表明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6.
“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D.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7.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A.君主B.议会C.内阁D.最高法院
8.
1830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1832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强使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总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不久,国王答应随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
A.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
B.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
C.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
9.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10.
下图是太平国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该图实质上反映了
A.满族贵族的特权削弱
B.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
C.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
D.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
11.
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扶植淸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2.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职务和机构,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
A.清朝的官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清朝建立起了办理外交事务的部门
C.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3.
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B.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C.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D.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4.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15.
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