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应届)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524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9/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子弟及民俊秀、年十五以上,读过《四书》者充任府州县学舍生员。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按月考试,满三年大比。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学校因此兴盛,明代府、州、县、卫所均建有儒学,教官达四千一百余员,弟子无数。洪武二十六年,擢升国子生64人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四方大吏,……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
——摘自吕伟明《论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
(1)据材料概括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
时间
出台律法
备注
1903年
《重订铁路简明章程》
规范铁路修建管理,对外资筑路提出某些限制。
1904年
《商会简明章程》
大力劝办商会,中国第一部关于商会的法律文件。
《学堂章程》
规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制、任务和管理细则。
1906年
《破产律》
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加强管理和保护。
《奖给商勋章程》
奖励工商业发展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其中限制君权的条款。主要内容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
1909年
《法院编制法》
规定了法院司法审判权的独立
1910年
《大清新刑律》
废除“凌迟、枭首”等苛刑,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大清矿务章程》
参照外国法律制定的较为完整的矿业法规。
《大清著作权律》
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
1911年
《大清民律草案》
民法与刑法分离并独立出来,中国第一部民法典。
 

——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3.单选题(共23题)

4.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A.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5.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B.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6.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
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
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
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7.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8.
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明显有误的是
A.可以折射出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
B.可看出此时期实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划时代革新
C.体现出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D.可以看出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农业科学发展
9.
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
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
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
C.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
D.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10.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地区时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云南
汉代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11.
下表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表格数据折射出
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前半期18世纪
17世纪后半期
18世纪前半期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2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发展
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12.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13.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B.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14.
下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机制棉布占全国棉布产量的比重变化情况。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推行顺应时代的实业政策
B.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封建障碍
C.民众救亡图存爱国运动的推动
D.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15.
阅读下表,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下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工业投资变化
年代
工业部门
投资中心
19世纪40—60年代
船舶修造业
广州、香港、上海
19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出口加工业(包括丝、蔗糖、牛皮、棉花等)
汉口、九江、福州
19世纪80—90年代中期
丝出口加工业、军事工业、制糖工业、公用事业(煤气、供水等)
上海、天津、香港、南京,福州、武汉
 
A.投资中心仍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B.投资主体是民族资本家
C.投资布局根植于近代社会环境
D.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16.
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梁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
A.维新变法影响较小
B.实业救国渐成风尚
C.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
D.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
17.
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18.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
A.有利于实现自强和求富
B.使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
C.表明近代海权意识增强
D.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
19.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正途出身无异”,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这反映了李鸿章
A.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
B.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
C.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
D.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
20.
(题文)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入股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出
A.清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B.“官”与“商”的矛盾越来与尖锐
C.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
21.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22.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格数据突出反映了( )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农学
项数
22
25
25
9
7
7
8
8
25
 
A.中央集权统治加强B.儒家重人伦轻自然
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实施
23.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据此可知
A.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多样化
B.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数量增加
C.明清时期印刷手段多样化
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24.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25.
1868 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诉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诉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26.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