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分宜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51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3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今之辩”和“中外之争”。
梁启超曾说:“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严复认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王国维认为:“学问之事本无东西。”孙中山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述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编练新军当然是为弥补庚子之役后中国防力量的不足,但是也不能否认晚清政府意欲军事集权的企图。军事集权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是当务之急。在前期设立的商部、银行等机构的基础上,1906年11月,清政府成立度支部,积极致力于财政整顿、税务管理,以及财税机构整合和财务人员培养。1907年开始度支部建立造币总厂直辖各省分厂,逐渐收回了中央的造币权。1909年3月,又开设财政学堂,颁布《财政学堂章程》,学分三等,中等科、高等科与别科,同时设立税务专科和银行讲习科,为税务系统和银行系统培育人才。后又设立印刷局,统一纸币的印刷;在各省设立调查局,在各部院设立统计处,统计全国财政。在统一地方财政机构的过程中,度支部还向每省派出两名专任财政监理官,会同清理财政,负责向度支部汇报当地的财政状况,绘制《财政说明书》。虽然在推行清理财政的过程中,财政监理官的工作遭到督抚们或明或暗的抵制,在晚清中央的强烈支持下,地方的财政改制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摘编自吴园林《清末的财政集权与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财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财政改革的作用。

3.单选题(共15题)

3.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B.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
C.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D.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
4.
***指出:“(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的这一说法
A.反映了湖南特委的“左”倾错误
B.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
C.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
D.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
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6.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这体现了英国
A.迈出了西欧联合的关键一步
B.对美国有利用与轻视的心态
C.强调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
D.力图保持自己昔日大国地位
7.
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A.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8.
福清县王荣家庭,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经济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稳定小农经济
C.限制家庭手工业
D.保证家庭财产共享
9.
《旧唐书·韦坚传》记载:天宝二年(713年)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船,即京口绫衫缎”。材料主要说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10.
汉朝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许“名田(占有土地)”,“犯者以律论”;不许被“推择为吏(商人及其子孙到官府去做官)”。这些规定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C.表明商人富而贱的窘境
D.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1.
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由福建人开创的。明清之际,闽商成为国际商界的劲旅,有海外第一大商帮之称。这说明古代闽商
A.具有开放意识和拓展精神
B.专注于海外市场而没有开拓国内市场
C.控制了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
D.不堪忍受国内封建压迫而移民海外
1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
A.江南地区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
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C.江南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3.
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14.
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
A.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B.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C.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
D.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
15.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16.
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17.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也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广东这一小撮士人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这一小撮士人”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比洋务派更加爱国
C.主张从制度上变革
D.摒弃了儒学的束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