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51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

(1)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材料二 王家范认为,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抵消费;中小地主也是“节俭型”消费,大部人的消费水平很低。那幺,是谁支撑起城市商业的繁荣?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怪象……。中国城市是朝廷控制的政治中心,都市为官僚、皇室提供生活、消费和娱乐,农村只起供养作用……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财富转化为资本,……这样,商品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瓦解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命。

——任世江《商业:城市的繁荣与农民的贵困化》

(2)据材料指出“社会怪象”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子弟及民俊秀、年十五以上,读过《四书》者充任府州县学舍生员。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按月考试,满三年大比。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学校因此兴盛,明代府、州、县、卫所均建有儒学,教官达四千一百余员,弟子无数。洪武二十六年,擢升国子生64人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四方大吏,……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
——摘自吕伟明《论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
(1)据材料概括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

2.单选题(共8题)

3.
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英法两国认为:可以与中国保持平等关系;这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而中国皇帝则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法的主张是为了与中国平等往来
B.外国公使驻京可方便对中朝贡
C.朝贡体制能够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
D.中国统治者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4.
自清政府于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学生后,留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1901年达到280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数万留学生中,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这反映了
A.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向外派遣留学生
B.清政府积极推行教育救国政策
C.面对民族危机国人积极寻求救亡之法
D.新政使国人看到了救亡的出路
5.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巳死》的预言文章。由于香港继续繁荣稳定,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说明
A.“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B.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C.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已显现
6.
宋明以前,在传统伦理思想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一般借钱或办事都以诚相待,不打借条,不立契约,但宋明以后,按契约办事已成为习尚。以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经营业务扩大和商品意识的增强
B.以家庭投资方向经营手段的变化
C.农为本观念发生了变化
D.政府政策转向务工经商
7.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其中规定:“国民经济之建设……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据材料可知
A.经济建设布局受政治形势影响
B.为“剿共”而调整经济政策
C.消除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D.为了遏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8.
20世纪60年代初,虽然安徽因试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受到中央的批判,但广西、湖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搞“包产到户”的各种信息仍不断传到中央。这反映了当时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成定局
B.民主政治建设遭严重破坏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受到削弱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弊端重重
9.
(题文)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材料表明
A.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被动近代化
B.近代中国的发展是对传统儒学的突破
C.中国近代化是内外作用下的主动过程
D.中国近代化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10.
1917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到:“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在此李大钊对孔子的抨击是
A.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B.假孔子之名行专制政治之实
C.为了宣扬民主与科学创造条件
D.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想对束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