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19世纪末,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和革命,但均告失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政治理想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简单的理念循环,从对美国式民主共和的浪漫赞许,到英国式立宪制度的实验,最后又回到美国式政治制度的建构。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走向政治制度的消解和期望的破灭。此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再次风起云涌,那要等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渐入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才终于找到。
——摘自刘剑君《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虽已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仍占主导地位;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虽已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并未为整个社会所认同。
——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三(康有为)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趁机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98页
(1)运用史实对材料一中划有下划线的观点加以论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掀起的爱国救亡运动和革命的结果谈谈对你的启示。
材料一中国近代政治理想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简单的理念循环,从对美国式民主共和的浪漫赞许,到英国式立宪制度的实验,最后又回到美国式政治制度的建构。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走向政治制度的消解和期望的破灭。此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再次风起云涌,那要等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渐入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才终于找到。
——摘自刘剑君《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虽已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仍占主导地位;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虽已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并未为整个社会所认同。
——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三(康有为)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趁机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98页
(1)运用史实对材料一中划有下划线的观点加以论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掀起的爱国救亡运动和革命的结果谈谈对你的启示。
2.单选题- (共16题)
4.
在美国制宪会议过程中,一些州代表说:“我们从来不是独立的州,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州(独立)与它们的支持者在其主权思想中过于沉迷了。”这些代表
A.主张州与联邦分享权力 |
B.呼吁州权高于联邦权力 |
C.强调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
D.认识到联邦制的局限性 |
5.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相较于民初时代的中国立法,英国
A.构建了本国法治的传统 |
B.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 |
C.更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
D.建立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6.
分析下表关于抗战胜利后中国派遣军队占领日本问题的历史叙述,可知
A. 中美曾经商讨战后由中美对日派遣占领军的问题
B. 联合对付苏联的需要使中国放弃了派遣军队赴日
C. 避免日本分裂混乱是中国放弃对日派军占领原因
D. 在对日派遣占领军的问题上蒋介石曾经犹豫不决
记述 | 出处 |
敦请中国派遣3万部队前往日本。 | 1946年1月1日美国驻华使馆致中国外交部照会 |
徐永昌呈报:美国邀请我国派遣军队参加占领日本,似可接受,并提出甲乙两案呈请决定。核准乙案办理。 | 蒋介石侍从室档案,1946年1月16日 |
日前,无力派遣占领军往日本,……美国政府充分了解中国军事之要求,若中国决定不于此时派遣,必不致引起外人之评论。批示:应从缓定。 | 1946年2月23日魏德迈致蒋介石备忘录及蒋介石侍从室档案 |
美军曾经洽请我国派遣占领军,如果我们照办,……苏联也就会坚持主张……派兵进驻。这样一来,则日本便会像东西德、南北韩之形成分裂,陷于无法收拾的混乱局面,为此,我们乃建议由美国一国的军队占领日本。 | 蒋经国《中日关系追记》 |
A. 中美曾经商讨战后由中美对日派遣占领军的问题
B. 联合对付苏联的需要使中国放弃了派遣军队赴日
C. 避免日本分裂混乱是中国放弃对日派军占领原因
D. 在对日派遣占领军的问题上蒋介石曾经犹豫不决
7.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英国
A.政府开始实施自由主义政策 |
B.欧文探索新和谐公社的蓝图 |
C.通过议会改革缓和阶级矛盾 |
D.政府开始对外扩张转嫁危机 |
8.
下表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1956年“一五”计划完成 |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B | “大跃进”运动 | 搞“大锅饭”,违背了客观规律 |
C | 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 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
D | 2001年中国加入WTO | 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A |
B.B |
C.C |
D.D |
9.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由此可见万隆会议
A.唤醒了亚非新独立民族国家的自主意识 |
B.通过了非集团、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 |
C.符合亚非国家保持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
D.为不结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是其起源 |
10.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某一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 《周礼·地官·遗人》 |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语言杂乱),其事乱。” | 《国语·齐语》 |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 《商君书》 |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魏李悝语) | 《汉书·食货志》 |
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B.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C.秦国商鞅颁布“重农抑商”的政策 |
D.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
11.
《龙岗秦简》记载:“黔首钱假田已。”《汉书·食货志》曰:“豪民侵凌,分田劫假(假,租赁也),厥名三十,实什税五也。”可知秦汉时
A.租佃关系已经出现 |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C.国家土地征税沉重 |
D.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
12.
在西欧,“小麦的价格从十六世纪初到世纪中未有上升,而在世纪末却涨到了四倍于世纪中的价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黑奴买卖致农业劳力减少 |
B.贵金属大量输入冲击市场 |
C.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
D.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的减产 |
13.
希顿认为,将这样一个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大合适,作为一个标签不能令人满意,需要用一个新标签来替代。希顿观点的依据最有可能是
A.“工业革命”概念的界定不具科学性 |
B.工业革命引起了欧洲列强新一轮扩张 |
C.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缓慢的累积过程 |
D.当时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工业革命发生 |
14.
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茶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竞争力减弱 |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
D.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
15.
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 |
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 |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
16.
1977年广东乡下曾流传一句话:养三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四只鸭子是资本主义。当时正在视察广东的邓小平听说后表示:鸭子虽小,事情很大,反映的问题很深刻。文中的“问题”是指
A.当时国内有关姓“社”姓“资”的争论非常激烈 |
B.当时国家的工作重心已向经济建设转移 |
C.“左”倾错误思想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纠正 |
D.广东私养家禽贩卖赚钱的老百姓家庭多 |
17.
清人洪亮吉在其文集中曰:“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惟秦不然。”据他统计,秦国自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3名外国人才,这些人才对秦的发展和壮大直至最后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秦国
A.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
B.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
C.历来重视招揽人才 |
D.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