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高中新课标第一次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48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4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文明是近代文明历史演进过程的主角,其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总结了八个西方文明的特征: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机构、个人主义、希腊、罗马古典遗产。鸦片战争后,中国文明与来自西方的近代文明全面接触,古老的中国开始慢慢吸收融合近代文明。其中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法治”、“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

——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从材料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

——摘编自白寿葬《中国通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清初起,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相辅并行的货币制度,国家财政收支、大宗交易多使用银两,民间商贸多使用制钱。鸦片战争后,货币发行权进一步分散,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不绝,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银贵钱贱成为普遍现象。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就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及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币,对新式币制种类、重量、成色等做了具休规定;用铜元取代制钱为辅币,在天津设立国家制币总厂,银元、铜元的铸造权归中央掌管;限制纸币发行;建立近代银行制度,组建大清银行,具有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制定了《银行通行则例》《储蓄银行则例》《殖业银行则例》《银行注册章程》等一系列金融法规。
——摘编自张振鹍《清末十年间的币制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816年,英国最早的和平主义团体——伦敦和平协会——即已诞生并开始了活动,而和平主义真正大范围地在英国风行则是在一战后。厌战、反战的情绪在英国乃至欧洲弥漫,大批和平主义组织不断涌现,支持者也不断增加。成立于1918年致力于宣传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家联盟协会在1922年拥有20万会员,到1932年发展至100万人。1933年,面对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统并解散国会的举动,牛津大学俱乐部通过不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决议,类似决议相继出现在20多所大学中。当年秋,执政党工党表示“一旦出现战争或战争威胁即以总罢工相胁迫”,其领袖更宣称要“关闭所有征兵站,遣散陆军,解散空军,废除一切可怖的战争设施”。

——摘编自张艳婧《两战期间英国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梁启超认为,太平世和天下大一统在道德上是崇高的,但如果人们的忠诚达不到或超越国家这个极点,都是野蛮的象征。他指出,必须正视一个由许多不同民族和种族组成的世界,这些种族是在彼此相互联系中残忍的竞争发展起来的。这种竞争是无可指责的,它们是由世界的自然法则所支配的人类历史的无情事实。梁启超还将近代帝国主义的扩张看成是不断增长的国力、举足轻重的经济和国家每个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动员全民族的集体力量,必须使它的成员认识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处在一个危急关头,并因而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他认为,國民概念将近代国家与传统形态的国家明确区分开来,在近代西方国家仍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别,但重要的是人民既是统治者同时又是被统治者。一个近代公民不仅对政府有应尽的义务,而且在政府的组成和政策的制订中有表达意见和选择的政治权利。
——摘编自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意义。

3.单选题(共9题)

6.

内容
出处
如若被释奴死后既无遗嘱,又无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而若该释奴立有遗嘱,或有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不得染指其遗产。
《十二铜表法》
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如果释奴临死时没有留遗嘱,保护人可以按法令规定对其半数遗产照取不误。
《最高法官令》(公元2世纪初)
 
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
A.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
7.
1933年12月,关东军满铁经济调查会完成《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这表明日本意图
A.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扶植更多的傀儡统治政权
C.扰乱中国社会经济秩序
D.实行“以战养战”的侵华政策
8.
1919-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明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宣言中将“中国国民”列在政府之前,行文中也以“中国国民”为宜言对象。苏俄此举旨在
A.向中国输出革命
B.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
C.传播马克思主义
D.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
9.
下表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26.9%
30.9%
35.4%
36.6%
35.1%
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30.4%
29.0%
23.6%
24.5%
43.8%
 
据上表可知
A. 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B. 内地与香港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C. “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
D. 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10.
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此举意在
A.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B.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
C.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
D.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11.
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2.
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
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D.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
13.
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A.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14.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
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