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之,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力量的发展变化过程。

(l)根据上图中五条曲线发展变化的走向,判断它们分别代表的五种经济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前期社会经济的特点。(7分)
材料二 1898年大生纱厂破土动工,次年投产。1907年在崇明创办大生二厂。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二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张謇》
(2)材料二所述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关键年份:1898年创办、1935年部分倒闭、1952年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大生纱厂在这三个时期发展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三 1861年4月,美国琼记洋行“火鸽号”首航上海至汉口。此后,“火鸽号”每两个月从上海开航3次,以运载茶叶为主,兼搭旅客,其运价高昂,每客银100两,每吨货20两;利润丰厚,营运了3个月即获利50万元。长江轮船(机器轮船)客运此次开始。
——交通部长航务管理局政府网
(3)美国“火鸽号”客货轮开辟沪汉航线,依据哪些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4分)
(4)西方对中国的扩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3分)
(5)有人说,“全球化”也是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外在力量。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中国社会实现“转型”的?(6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之,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力量的发展变化过程。

(l)根据上图中五条曲线发展变化的走向,判断它们分别代表的五种经济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前期社会经济的特点。(7分)
材料二 1898年大生纱厂破土动工,次年投产。1907年在崇明创办大生二厂。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二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张謇》
(2)材料二所述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关键年份:1898年创办、1935年部分倒闭、1952年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大生纱厂在这三个时期发展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三 1861年4月,美国琼记洋行“火鸽号”首航上海至汉口。此后,“火鸽号”每两个月从上海开航3次,以运载茶叶为主,兼搭旅客,其运价高昂,每客银100两,每吨货20两;利润丰厚,营运了3个月即获利50万元。长江轮船(机器轮船)客运此次开始。
——交通部长航务管理局政府网
(3)美国“火鸽号”客货轮开辟沪汉航线,依据哪些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4分)
(4)西方对中国的扩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3分)
(5)有人说,“全球化”也是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外在力量。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中国社会实现“转型”的?(6分)
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了。确立了南北两套官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制是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帐官和北面宫官等,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南面官制则袭唐制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汉人居守管理。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两套官制,也贯穿在地方统治制度中。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摘编自尹德蓉《论辽代的“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
(1)根据材料,分析辽代采取“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的原因,指出两种体制的区别
(2)评价辽代南北双轨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了。确立了南北两套官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制是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帐官和北面宫官等,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南面官制则袭唐制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汉人居守管理。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两套官制,也贯穿在地方统治制度中。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摘编自尹德蓉《论辽代的“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
(1)根据材料,分析辽代采取“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的原因,指出两种体制的区别
(2)评价辽代南北双轨体制的历史作用。
2.单选题- (共7题)
3.
有人将下面漫画中端坐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对其后列强侵华权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列强拉开瓜分中国的序幕 |
B.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华战略要地 |
C.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化 |
D.外国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
4.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指出:“从临时政府注定垮台的败迹开始出现,一直到今天,人 们对于十月革命的看法始终争执不下,其实其中多数的意见都具有误导的意味。反共派的历史学家往往认为,此事根本就是列宁一手策划的暴动或政变,以实行其反民主的基本立场。”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
B.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不存在争论 |
C.反共派认为十月革命具有必然性 |
D.十月革命是列宁策划的暴动 |
5.
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如要研究近代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可选用的竹枝词是
A. “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B. “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
C. “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
D. “北口山头民力忙,耕牛无恙乐平康。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
A. “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B. “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
C. “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
D. “北口山头民力忙,耕牛无恙乐平康。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
6.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C.仍然主张君主立宪制 |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
7.
1918年12月,陈独秀指出,对外,“人类平等主义,是要欧美人抛弃从来歧视颜色人种的偏见”;对内,“抛弃军国主义,不许军阀把持政权”。这表明当时陈独秀( )
A.已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
B.已实现向马克思主义者的重大转变 |
C.已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
D.已经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组建工作 |
8.
思想家张申府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指出:“我以为对这两个口号至少都应下一转语。就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实在不够深入,不够广泛,不够批判。在深入上,在广泛上,在批判上,今日的新启蒙运动都需要多进步。”这反映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场新启蒙运动()
A.否定了新文化运动 | B.对五四精神提出了疑问 |
C.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道德 | D.倡导民族自觉与自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