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实行盐税法,除废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大力推行官鬻法和通商法。官鬻法(也祢官卖法,京东、淮浙、广东等地实行)即由官府控制当地盐的生色旅游资源”进产,并直接主特运往行镐地区售卖,实行专运、专卖,一律不许私人插手。通商法(也称商运法,京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实行)即政府向商人每年收进税一钱,住卖税两钱,听尚运销。宋仁宗庆历八年,采纳了范祥的“钞盐法”,废除“官鬻”形式,即规定商人凡纳钱4800文,售予一票,可领盐200斤,任其运销。并设置都盐院,作为盐价调节机构,平衡盐价,以确保盐有常价,钞有定数,防止商人哄抬盐价,此法实际上也是一种专卖制。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为使盐商专卖,发售盐引。盐引又称“盐钞”,是宋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据《宋史•通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摘编自郝贵云《浅析我国古代盐税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 宋初实行盐税法,除废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大力推行官鬻法和通商法。官鬻法(也祢官卖法,京东、淮浙、广东等地实行)即由官府控制当地盐的生色旅游资源”进产,并直接主特运往行镐地区售卖,实行专运、专卖,一律不许私人插手。通商法(也称商运法,京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实行)即政府向商人每年收进税一钱,住卖税两钱,听尚运销。宋仁宗庆历八年,采纳了范祥的“钞盐法”,废除“官鬻”形式,即规定商人凡纳钱4800文,售予一票,可领盐200斤,任其运销。并设置都盐院,作为盐价调节机构,平衡盐价,以确保盐有常价,钞有定数,防止商人哄抬盐价,此法实际上也是一种专卖制。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为使盐商专卖,发售盐引。盐引又称“盐钞”,是宋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据《宋史•通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摘编自郝贵云《浅析我国古代盐税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 (共20题)
3.
1787年,法国巴黎高等法院发表宣言声称:国民应通过定期举行的三级会议“自由地”向国王纳税,并要求通过一项法国人的人身保护法,提出未经正当审判不得逮捕任何人。这一宣言旨在
A.解决法国王室的财政危机 |
B.召开三级会议以制定宪法 |
C.申明高等法院拥有立法权 |
D.试图限制国王的专制权力 |
4.
(题文)1694年,威廉和玛丽从荷兰引进银行制度,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并带头认股。该银行为社会集资和私人剩余资金找到了一个去处,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这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已经形成 |
B.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证券中心 |
C.已确立了海上霸权和殖民霸权 |
D.光荣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
5.
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北伐战争 |
D.淞沪会战 |
6.
西安事变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1936年12月14日,一份通过上海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之手转来的发自莫斯科的电报,阐述了三点意见:西安事变是由日本人、汪精卫和张学良共同炮制的阴谋;蒋介石是唯一有资格领导中国抗日的人选;中国共产党应力促事变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对苏联立场理解正确的是
A.已掌握日本参与西安事变的相关信息 |
B.希望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战的责任 |
C.对张学良曾经发动对苏战争的报复 |
D.希望中国局势稳定牵制日本 |
7.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8.
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A.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
B.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C.两极格局的形成 |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
9.
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
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
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
10.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
C.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
D.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
11.
《周礼》中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楚辞》中也提到“五谷六仞”。后世经学家将文中的“五谷”分别注释为“麻、黍、稷、麦、豆”和“稻、稷、麦、豆、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B.古代社会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
D.古代农业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 |
12.
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 |
B.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 |
C.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 |
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样式 |
13.
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 ②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读书入仕 ③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
A.① | B.①② |
C.①③ | D.①②③ |
14.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B.工业革命的需求 |
C.中西交流的加强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15.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 茶叶(担)年平均值 | 生丝(匹)年平均值 |
鸦片战争前 | 5000 | 5000 |
1845年 | 8010 | 13220 |
1851年 | 9919 | 23040 |
1853年 | 10122 | 62896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茶叶和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 |
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
16.
(题文)《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
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
17.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提出这一论断的大会最可能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B.一届全国人大 |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D.中共八大 |
18.
下图是中国《1956到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有


A.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
B.“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
C.“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
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
19.
邓小平高度赞赏并肯定了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是新话”。这里的“新话”主要指中央较好地诠释了
A.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
B.市场经济如何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
C.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如何协调 |
D.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关系 |
20.
苏联作家爱伦堡在《解冻》(1954年发行)里中写到:“窗外是一片激动人心的情景。寒冬终于站不住脚了。马路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到处在流水。…到解冻的时节了。”“解冻文学”的出现反映了
A.对历史和现实弊端的批判 |
B.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反思 |
C.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 |
D.对新经济政策的无比怀念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