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44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1712-1778)以契约论为武器,论证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民推翻暴君之后,就有权废除不利的契约,重新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组成新的国家。他强调,必须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分割的。国家的最高主权属于人民。卢梭认为作为主权具体体现的立法权也应属于人民,他说:“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约束之外,只能以法行事。领袖、官吏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执法人,人民随时可以委托和撤换他们,而官吏则无权剥夺人民的决定权。
——摘编自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维新变法时期的维新派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即“抑君权,伸民权”,谭嗣同(1864-1898)在《仁学》中提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君末也,民本也。……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这种类似法国革命先导卢梭“民约论”的思想,在谭嗣同的论著中不止一处谈到。梁启超说:“彼辈当时,并卢梭民约论之名亦未梦见而理论多与暗合”。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卢梭、谭嗣同社会契约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主张的异同。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5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宣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员额减少100万的决策。会议确定今后两年军队的中心任务是精简整编,搞,好体制改革。到1987年,我军裁军100万人的任务完成。经过精简整编,全军师团单位减少4054个,军级单位减少31个,大军区减少4个。此外,还将野战军整编为集团军,新组建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部队,加强了特种兵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7月初,德军占领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然后渡过顿河,近逼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德军尽管已攻到了城市的中心,但却陷入了困境。11月19日,苏军在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开始了冬季大反攻。两个新集团军从东渡过了伏尔加河,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北面进攻,另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南面进攻。德军围攻部队渐渐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之中。苏军以巨大的钳形运动包围了德军。1943年2月2日,苏军发起总攻,保卢斯元帅率部12万人投降,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消灭德军的同时,又在这条战线上的其他地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到3月底时,他们已收复1942年丢失的全部领土。
——摘编自(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时世界反法西战争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880年郑观应对比西方政制与中国政制的优劣后,提出“君民共主”的主张,他认为“欧洲诸国土地、人民均不及中国却能横行天下”,“其治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而中国之所“欺藐于强邻悍敌”是因为“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泰西政事举国成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也。”他认为西方这种政制“颇与三代法度相符”。所以他期盼中国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务使上下无扦格之虞,臣民泯异同之见,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预期矣”。
——摘编自徐宗勉、张亦功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思想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郑观应“君民共主”的思想。

2.单选题(共7题)

5.
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了罗马法
A.重视私有财产保护
B.法理精深结构严谨
C.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D.被后世继承与发展
6.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
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7.
1937年底,日本设立“满洲重工业公司”,垄断东北煤炭、钢铁等工业的经营权。1938年,成立“华北开发公司”和“华中振兴公司”。日本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
B.扰乱国统区的工业秩序
C.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
D.把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
8.
据统计,从1913年到1920年,中国市场上外国资本总额增加1/3以上,本国资本总额则翻了一倍多,外国资本所占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列强放弃了对中国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得到发展
C.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D.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9.
表是我国1960-1965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
B.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
C.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D.文革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10.
“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C.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D.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11.
鸦片战争前,国人认为西学是“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这一变化表明
A.有识之士对西学的态度渐趋务实
B.师夷长技成为社会共识
C.清王朝对列强的恐惧感逐渐增加
D.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