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1)市民在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享有安全和平。
(2)每一个市民必须有一块宽50英尺、长100英尺的土地,土地可自由出卖。
(3)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封建人头税。
(4)商人行会在自治城市中拥有商业垄断权。
(5)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遇有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市民行使司法权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确立的权利,并说明城市自治的意义。
材料一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域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墨子·七患》
春秋战国以来,城市中心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限制在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特许状:(1)市民在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享有安全和平。
(2)每一个市民必须有一块宽50英尺、长100英尺的土地,土地可自由出卖。
(3)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封建人头税。
(4)商人行会在自治城市中拥有商业垄断权。
(5)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遇有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市民行使司法权力。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确立的权利,并说明城市自治的意义。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1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可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的起源。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也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摘编自李平《户籍改革50年回眸: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1951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可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的起源。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也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摘编自李平《户籍改革50年回眸: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欧洲传统陆上强国德国在阿尔弗雷德·提尔皮茨将军的主导下扩充海权,史称提尔皮茨计划。计划的目标是反英主义,英国被认定是德国未来的头号敌人,并以英国为假想敌打造一支大舰队。计划规定“战列舰”是主要建设项目,因为只有战列舰中队组成的舰队才能争夺“制海权”或“海上主导权”。德国的主力舰队应由数支战列舰中队组成,以防备、威慑和打击敌国海上力量。计划制定的“风险理论”要求德国舰队集中部署于北海。在提尔皮茨看来,英国海外义务广泛,故而很难实现舰队集中,纵使英国拥有全球绝对兵力的优势,德国却可以在北海获得局部优势。如果英国胆敢来犯,德国舰队仅靠战略防御就可给英囯重创。最后《舰队法》是德国舰队持续建设的制度保障。在这个框架下,德国每年会动工建造三艘主力舰,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舰队规模在达到60艘船之后能自动新老更替。
——摘编自顾全《再论“提尔皮茨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提尔皮茨计划出台的目的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提尔皮茨计划的影响。
材料20世纪初,欧洲传统陆上强国德国在阿尔弗雷德·提尔皮茨将军的主导下扩充海权,史称提尔皮茨计划。计划的目标是反英主义,英国被认定是德国未来的头号敌人,并以英国为假想敌打造一支大舰队。计划规定“战列舰”是主要建设项目,因为只有战列舰中队组成的舰队才能争夺“制海权”或“海上主导权”。德国的主力舰队应由数支战列舰中队组成,以防备、威慑和打击敌国海上力量。计划制定的“风险理论”要求德国舰队集中部署于北海。在提尔皮茨看来,英国海外义务广泛,故而很难实现舰队集中,纵使英国拥有全球绝对兵力的优势,德国却可以在北海获得局部优势。如果英国胆敢来犯,德国舰队仅靠战略防御就可给英囯重创。最后《舰队法》是德国舰队持续建设的制度保障。在这个框架下,德国每年会动工建造三艘主力舰,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舰队规模在达到60艘船之后能自动新老更替。
——摘编自顾全《再论“提尔皮茨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提尔皮茨计划出台的目的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提尔皮茨计划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关汉卿的作品继承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人物无分平民、显宦、英雄、闺秀、才子、妓女,情节无分沙场争战、情爱波澜、豺狼横行、弱者抗争,语言无分市井俗谑、雅士轻吟、深闺艳词、莽将壮言,关汉卿几乎无不兼收并蓄。他的杂剧作品题材广泛,有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文人逸事剧等。关汉卿的爱情剧不是孤立地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同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紧密结合,反映了种种社会现象,揭露了种种社会问题。关汉卿的历史剧继承了宋代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多虚少实”的创作传统,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现实感受和时代精神,借历史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流溢着悲凉的时代情绪。关剧大多简洁、集中、激烈、机巧,意匠惨淡而又流转自然,处处都合乎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同时也处处都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民族特征,成为戏曲艺术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汉卿剧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汉卿剧作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关汉卿的作品继承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人物无分平民、显宦、英雄、闺秀、才子、妓女,情节无分沙场争战、情爱波澜、豺狼横行、弱者抗争,语言无分市井俗谑、雅士轻吟、深闺艳词、莽将壮言,关汉卿几乎无不兼收并蓄。他的杂剧作品题材广泛,有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文人逸事剧等。关汉卿的爱情剧不是孤立地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同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紧密结合,反映了种种社会现象,揭露了种种社会问题。关汉卿的历史剧继承了宋代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多虚少实”的创作传统,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现实感受和时代精神,借历史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流溢着悲凉的时代情绪。关剧大多简洁、集中、激烈、机巧,意匠惨淡而又流转自然,处处都合乎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同时也处处都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民族特征,成为戏曲艺术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汉卿剧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汉卿剧作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2.单选题- (共6题)
5.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总人口迅速增长。人口激增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农民暴动是其中之一,由此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该分析
A.符合历史研究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 |
B.属于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
C.忽视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D.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 |
6.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B.战后美德关系的变化 |
C.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 |
D.谋求政治大国的野心 |
7.
明清时期,兴起于民间的金龙四大王信仰,由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大运河沿线、黄河下游河段形成了庙宇密集的祭祀带,并向周围地区传播。这说明
A.政府推崇金龙信仰以强化统治 |
B.国家祭祀利于扩大漕运开发范围 |
C.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命脉 |
D.民间与官方漕运安全的诉求一致 |
9.
(题文)下图是幅拍摄于1960年流行全国的“支农”题材的合影照。该图反映了当时我国

1960年5月8日南通“七一”农机厂欢送首批支农同志留影

1960年5月8日南通“七一”农机厂欢送首批支农同志留影
A.试图缓解产业结构矛盾 |
B.具备创建乡镇企业条件 |
C.城乡平衡发展整体推进 |
D.鼓励职工创业成效显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