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74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在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不断调整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政府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
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内急促风暴雨式的社会制度变革不同,工业革命是经过较长时间内由分散和个别的发现、发明和变革开始,逐渐和缓慢地积累形成的。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大部分经济学家如克拉克、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走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使国民经济进入更为有效率的运行轨道。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
——据《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一生产领域?与之相关的发明成就有哪些?
(2)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多方面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唐朝实施两税法以来,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的税制逐步建立。南宋初,南方农业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政府的开支。为此,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于是最早的土地赋税造册制度出现。明太祖也深谙土地赋税管理的重要性,从建国初即命各州县分区着手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列入《黄册》即户口册,详细登记各地居民的丁口和产业情况,每年审查一次。洪武二十年进而编制《鱼鳞图册》,图册有分图和总图,分图以田块为单元编号,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等级,登记的项目相当完备。总图由各分图田块组成,各田块栉比排列,看似鱼鳞,故称《鱼麟图册》。鱼麟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是地政管理史上的巨大进步。
—据相关资料改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建立土地赋税管理制度的背景并概括鱼麟图册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代鱼麟图册制度的历史作用。

2.单选题(共20题)

4.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5.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6.
“山田久欲拆,秋至尚求雨。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其中“车”是指
A.翻车
B.筒车
C.耧车
D.水排
7.
(题文)《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主要用于
A.原始灌溉B.松土挖土C.除草培土D.开沟播种
8.
如图为宋代白瓷“孩儿枕”,生产该瓷器的瓷窑是
A.邢窑
B.定窑
C.景德镇
D.大邑
9.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一名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说道:“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余全部被中国商人运走”,这能反映当时
A.明政府已放松了海禁政策
B.中国对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C.中国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
D.明代存在着严重的“银荒“
10.
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 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 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 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1.
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12.
(题文)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出现
②青瓷出现
③瓷器大量出口
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13.
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 小农经济解体
B. 商品交易活跃
C. 人口大量流亡
D. 重农政策被废除
14.
据载,“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法律的调节作用日趋弱化
C.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不断加强
D.个性解放思潮的逐步发展
15.
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
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
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
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
16.
永乐年间遣使下西洋,“招谕海番,贡献毕至",民户承令转卖这些货物,因而“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海禁政策尚未施行
B.下西洋旨在缓解财政危机
C.欧亚交流日趋频繁
D.朝贡体系有助于商贸发展
17.
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的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的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的稳定
18.
“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 封建剥削减轻 D.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9.
如图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流入西欧的贵金属数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次英荷战争的影响
B.圈地运动的开展
C.英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D.世界市场的拓展
20.
迪亚士说,他们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材料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的主要含义是(  )
A.传播基督教教义B.传播近代自然科学
C.传播人文主义D.传播先进生产方式
21.
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矣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A.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锋民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22.
为了证明一位或许过分敏感的德国人所说“每年都有几近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出现”,一位外国人考察了乔治四世(1820年即位)统治下的英国,以下属于“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的是
A.蒸汽机车
B.内燃机
C.电梯
D.奔驰汽车
23.
同学们仔细看下列农谚: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这说明:
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
②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③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④不缺科学的概念、定律、逻辑推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选择题(共1题)

24.写出下面的面积或者体积公式,并计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