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42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概况简表
蒙学经典
简介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奉命将1000个单字,编纂成每句4字共250句的韵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百家姓》
成书于北宋初年,收集中文姓氏504个。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颇具实用性。
《三字经》
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
《小儿语》
明代的吕得胜所撰,他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他认为民间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增广贤文》
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集结了我国古代多种格言、谚语。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如“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传诵至今。
《幼学琼林》
明末程登吉所著。用骈体文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朱子家训》
清初学者朱柏庐所著。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强调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以“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结尾。
《声律启蒙》
康熙甲辰进士车万育编著。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弟子规》
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编撰。以三字韵文方式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注重童蒙养正、敦伦尽分。
 
材料二
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天演者,即进化之谓也。该理论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严复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政治目的,就是用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反对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向国人敲响祖国危亡的警钟。严复相信赫胥黎关于生物发展的规律,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谁最强横有力,谁就是优胜者,谁就能生存,否则就要灭亡。
因此,此书一出,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并产生振聋发聩的广泛影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
——摘编自吴晖、俞松《一本书影响了几代人》
(1)依据材料指出严复对赫胥黎的进化论有何突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当西汉统治集团腐烂到发臭的时候,王莽能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危机是土地均高度集中,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大批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被排除出来成为不生产的流民,乃至沦为奴隶;并且看出了要抢救地主阶级临于崩溃的统治,必须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一次改革。王莽下诏“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除了王田、奴婢以外,还有五均六管。所谓五均,就是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大都市设五均司市师,由诸司市负责平抑物价、兼办赊贷。所谓六管,是把盐、铁、酒、名山大川、钱布铜冶、五均赊贷等由政府经营。此外,还有币制的改革。王莽的车子是向前开的,他希望把他的车子开到他理想中的新朝;但中途遇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被迫折回。历史的车轮是不走回头路的,在折回的时候,他翻了车,被压死在历史车轮之下。
——据翦伯赞《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莽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王莽进行改革的措施。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
概况
商周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春秋战国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3.单选题(共14题)

5.
梭伦指出:“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他的这一做法
A.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B.旨在调节农民与商人的冲突
C.实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D.试图采用中立方式化解矛盾
6.
公元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指出:“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他还使临时的元首顾问会正式转变为中央政权官僚机构。哈德良皇帝的这些做法
A.破坏了罗马法律的公平正义
B.顺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C.借鉴了中国秦朝的治国原则
D.促使万民法最终取代公民法
7.
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由此可知,英国内阁制度
A.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
B.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
C.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
D.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
8.
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六条规定:议会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这反映了德意志
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9.
下表所列的信息,

鸦片战争、领事裁判权、男耕女织、巴麦尊

法币贬值、四大家族、《论持久战》、抗日战争

荣宗敬、《马关条约》、实业救国、瓜分狂潮

孙中山、五四运动、三民五权、抵制日货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④③①②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10.
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年)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11.
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王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心痛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2.
下图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某重大战役形势图。该战役
A.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B.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C.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3.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写的依据是
A.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完善
B. 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各国的压制
C. 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D. 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14.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这表明列宁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民意愿
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
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
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15.
1991年2月,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设计两岸统一的进程为:“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这说明当时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九二共识”得到认同
C.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D.“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
16.
我国现行宪法通过于1982年,至今已经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五次修正案,对其进行修改。下列内容属于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的是
A.“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
17.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期间,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8.
苏联《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中写道:“战后……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这“两种武器”主要表现为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建立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铁幕演说
C.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