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 主要方向 | 方式 | 规模及代表人物 |
清末同治时期 | 留学 美国 | 官费 |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詹天佑、唐绍仪等 |
清末光绪年间 | 留学日本 | 官费自费各半 |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
民初前后 | 留美、留法、留苏 |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李彦宏、张朝阳等 |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
2.单选题- (共16题)
4.
雅典民主制度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公民集体的状况:在公元前6世纪形成的公民集体中,与农业有关的公民占有主要地位;工商业者身份的公民则是推动公民取得反对贵族专权的主要力量。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雅典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商业发展 |
B.农业从业者是推动民主的基础力量 |
C.工商业者受到贵族抑商政策的打击 |
D.雅典民主是实现平民对贵族的专政 |
5.
(题文)在1776—1780年间,美国大多数州都制定了州宪法。州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列举了受到保护的人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宣布实行共和制;削减州长的权力,增大了议会的权力。材料说明美国:
A.联邦宪法精神在各州贯彻 |
B.引领世界民主进程的发展 |
C.人民的基本权利高于一切 |
D.地方掀起了民主改革浪潮 |
6.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等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
B.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
C.国民党利用美英抵制日本 |
D.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
7.
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由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设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7个学系。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理工学院增添了化学战争、堡垒工程、当代工业三门课程;文学院增添了国际形势、国际概论等课程。这表明
A.教育被纳入国家垄断的体制之中 |
B.高等教育开始同国际标准接轨 |
C.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需要结合 |
D.政府致力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
8.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A.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
B.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
C.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
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
9.
1946年,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共计38人。国民党代表8人,中共代表7人,民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人士代表9人。会议过程中,中共代表与民盟代表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团结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材料表明
A.民主党派和中共利益完全一致 |
B.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得以落实 |
C.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已消除 |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
10.
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
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
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11.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C.提出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2.
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
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
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
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
13.
“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他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与此次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相关的是
A.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
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
C.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 |
D.表达了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决心 |
14.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原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
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 |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
15.
明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情况比较寻常,商人在知识分子的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对这种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知识分子与商人群体由对立走向合流 |
B.知识分子与商人都要“正心诚意” |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
D.商人的地位超越了知识分子 |
16.
阅读下面的英国农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年份 | 比重/% |
1840 | 22.7 |
1860 | 18.7 |
1890 | 10.2 |
1900 | 8.4 |
A.英国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
B.世界形成初步的国际分工 |
C.英国劳动力向海外转移 |
D.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 |
17.
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类别 |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 集体工业 | 城乡个体工业 |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
1978年 | 77.6 | 22.4 | | |
1997年 | 25.5 | 38.1 | 17.9 | 18.5 |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
B.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
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
D.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
18.
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些措施
A.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 B.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
C.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 D.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