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年份 | 党员人数 | | 年份 | 党员人数 |
1921年7月(一大) | 53 | 1934年 | 30万 | |
1922年6月(二大) | 195 | 1937年初 | 4万 | |
1923年6月(三大) | 432 | 1940年 | 80万 | |
1925年1月(四大) | 994 | 1945年4月(七大) | 121万 | |
1927年4月(五大) | 5.7万 | 1947年12月 | 270万 | |
1927年4月后 | 1万 | 1949年10月 | 448万 | |
1928年6月(六大) | 4万 | | |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年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统一以后,建立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掌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皇帝派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官吏。但御史府不是独立的监察机关,它附设在九卿之一的少府衙内。两汉时,中央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从原有的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行政系统平行、独立的国家监察机构,并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唐朝时,监察体制呈现出系统化和完善化的特色,中央形成了一台三院制和谏官制度,在御史台下设台院、察院和殿院,分别掌管对中央官员的监察、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以及维护皇帝威仪和尊严。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御史台和谏官系统合二为一,发挥着中央监察职能;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明代废除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13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沿明制,设都察院纠察百官,六科给事中为都察院的下属,从制度上改变了过去科道分设的体制,从组织上实现了科道合一;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监察制度变革的影响。
材料 秦统一以后,建立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掌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皇帝派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官吏。但御史府不是独立的监察机关,它附设在九卿之一的少府衙内。两汉时,中央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从原有的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行政系统平行、独立的国家监察机构,并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唐朝时,监察体制呈现出系统化和完善化的特色,中央形成了一台三院制和谏官制度,在御史台下设台院、察院和殿院,分别掌管对中央官员的监察、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以及维护皇帝威仪和尊严。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御史台和谏官系统合二为一,发挥着中央监察职能;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明代废除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13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沿明制,设都察院纠察百官,六科给事中为都察院的下属,从制度上改变了过去科道分设的体制,从组织上实现了科道合一;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监察制度变革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而德国仅占13.2%。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所占的比例已下降到14%。不过,德国的产量却得到了充分的增长,以致它的比例略有上升,为14.3%,大于英国所占的比例。
材料二 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
材料三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代的祸根。”这一判断决不是没有根据的。1882年,德奥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变成了三国同盟。当时,三国同盟无论就其宗旨或盟约条款来说,都决不是侵略性的。……在中欧和东欧,由于对民族自决的要求日益增长,那里多民族的帝国正处于差不多被撕成碎片的危险之中。因而,不难理解,哈布斯堡官员作出了帝国要生存,就必须采取强硬措施的决定。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两种现象及其关系。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关于“联盟体系”和“民族自决”的观点。
材料一 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而德国仅占13.2%。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所占的比例已下降到14%。不过,德国的产量却得到了充分的增长,以致它的比例略有上升,为14.3%,大于英国所占的比例。
材料二 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
材料三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代的祸根。”这一判断决不是没有根据的。1882年,德奥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变成了三国同盟。当时,三国同盟无论就其宗旨或盟约条款来说,都决不是侵略性的。……在中欧和东欧,由于对民族自决的要求日益增长,那里多民族的帝国正处于差不多被撕成碎片的危险之中。因而,不难理解,哈布斯堡官员作出了帝国要生存,就必须采取强硬措施的决定。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两种现象及其关系。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关于“联盟体系”和“民族自决”的观点。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材料二 左宗棠下令“抚辑流亡,疏销积水,修葺城堡,并派各营分驻其间,以资照护;战争余暇,即令士卒持锄梨开渠引水,从事耕种,树艺谷桑,种植蔬菜,以充军粮”;“立国有疆,古今通义。……至省费节劳,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左宗棠还在乌鲁木齐开设书局,刊印书籍。据统计,截至1880年5月左宗棠共兴建义塾三十七处。
——选自《左文襄公全集》、《新疆图志》
(1)根据材料一,左宗棠是如何看待新疆的战略地位的?
(2)要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在新疆实施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材料一 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材料二 左宗棠下令“抚辑流亡,疏销积水,修葺城堡,并派各营分驻其间,以资照护;战争余暇,即令士卒持锄梨开渠引水,从事耕种,树艺谷桑,种植蔬菜,以充军粮”;“立国有疆,古今通义。……至省费节劳,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左宗棠还在乌鲁木齐开设书局,刊印书籍。据统计,截至1880年5月左宗棠共兴建义塾三十七处。
——选自《左文襄公全集》、《新疆图志》
(1)根据材料一,左宗棠是如何看待新疆的战略地位的?
(2)要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在新疆实施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杌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杌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3.单选题- (共18题)
6.
伯里克利说:“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为其障碍。”这反映出雅典
A.城邦公正平等的民主原则 |
B.公民大会决策具有科学性 |
C.公职都通过抽签选举产生 |
D.民主权利的使用注重程序 |
7.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
8.
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所淘汰。该观点表明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 |
B.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 |
C.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 |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
9.
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政治,历史学家布拉赫尔认为:“德帝国实行的是逆时代而动的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德国
A.皇帝是国家元首 |
B.首相主持政府 |
C.皇帝主宰议会 |
D.议会是立法机构 |
10.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意见一 | 意见二 | 最终方案 |
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 | 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 | 总统实行任期制。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 |
A.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
B.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
C.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
D.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
11.
如下图,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于图中阴影部分的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都反映了西方思想的中国化 |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
D.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
12.
1937年2月,国共就红军改编达成初步协议。3月11日,国民党要求改编后的红军服从南京的“一切命令”。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材料表明
A.国共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 |
B.国民党没有真心共同抗日打算 |
C.国共根本立场和长远利益趋同 |
D.中共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13.
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
B.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
D.维新变法已成为时代主流 |
14.
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
15.
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16.
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时说,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其评价反映出巴黎公社发生时
A.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诞生 |
B.世界无产阶级尚未联合 |
C.马克思没有对公社亲自指导 |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
17.
1917年9月初,身在芬兰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指出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这表明列宁
A.主张革命分两个阶段进行 |
B.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C.决定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决裂 |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1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
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
A.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B.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
C.通过协商解决台湾问题 |
D.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
20.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A.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
B.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
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
21.
1988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3年宪法修正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述宪法修正案的出台
A.反映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快 |
B.反映宪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 |
C.说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
D.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法律保护 |
22.
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需要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扰乱社会治安 |
B.限制贵族使用私权 |
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
D.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