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下诏,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算:人头税)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唐太宗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清雍正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 孙中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特征。“一百年以来,列强人口增加到很多,……。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法国四千万人口,因为能改良农业,所以得中国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能够有饭吃。中国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
材料三 50年代,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苏联理论界提出的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表现为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2012年《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指出:如果我们在物质的生产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老难所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这三难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材料二中孙中山关于人口问题的所述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50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
材料一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下诏,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算:人头税)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唐太宗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清雍正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 孙中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特征。“一百年以来,列强人口增加到很多,……。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法国四千万人口,因为能改良农业,所以得中国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能够有饭吃。中国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
材料三 50年代,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苏联理论界提出的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表现为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2012年《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指出:如果我们在物质的生产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老难所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这三难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材料二中孙中山关于人口问题的所述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50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齐桓公多次与管仲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提出对人口、房屋楼台、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并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在具体办法上给出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可耳”。管仲还认为,“若岁凶旱水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故修宫室台榭,……,以平国策也。”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管仲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经济改革的影响。
材料 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齐桓公多次与管仲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提出对人口、房屋楼台、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并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在具体办法上给出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可耳”。管仲还认为,“若岁凶旱水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故修宫室台榭,……,以平国策也。”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管仲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经济改革的影响。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有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17年,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屠呦呦发现青嵩素的意义。
材料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有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17年,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摘编自《2015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屠呦呦发现青嵩素的意义。
2.单选题- (共4题)
4.
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
B.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
C.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
D.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
5.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罗马法历史上有两件大事:一是在公元前304年,弗拉维乌斯将有关诉讼的材料公布于众,使罗马人第一次了解到法律诉讼的文字程式;二是公元前254年,第一位平民祭司长提贝鲁斯·克伦卡尼乌斯第一次公开地讲授罗马法,向公众提供咨询意见。据此可知在这两件大事发生前
A. 平民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B. 法律知识垄断在少数人手中
C. 罗马法处于习惯法阶段
D. 法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较小
A. 平民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B. 法律知识垄断在少数人手中
C. 罗马法处于习惯法阶段
D. 法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较小
6.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