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 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编自《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史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在其多方面的贡献中,有关农学成就最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中。
《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部分,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投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的背景。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在其多方面的贡献中,有关农学成就最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中。
《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部分,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投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的背景。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公民的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是得到了承认和保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专门写进了要保障人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对流动和迁徙本身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基于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此前此后的几年间,户口迁移频繁,仅1954-1956年就达到7700万人。然而,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12月,连续发布了9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1958年1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意图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正是因为这一规定,占总人口85%的农民——随后不久便是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失去迁徙的自由。
——摘编自张玉林《迁徙的自由是如何失去的——关于1950年代中期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影响。
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公民的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是得到了承认和保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专门写进了要保障人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对流动和迁徙本身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基于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此前此后的几年间,户口迁移频繁,仅1954-1956年就达到7700万人。然而,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12月,连续发布了9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1958年1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意图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正是因为这一规定,占总人口85%的农民——随后不久便是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失去迁徙的自由。
——摘编自张玉林《迁徙的自由是如何失去的——关于1950年代中期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4题)
5.
电视剧《长沙保卫战》(1939.9—1942.1)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战术上未分出胜负,战略上阻止了敌人的进攻。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则对敌军造成相当大的打击。该电视剧的播出说明
A.日军不可战胜神话被打破 |
B.国民党左右了相持阶段抗战 |
C.抗日战争转入了战略反攻 |
D.对国民党抗战的认识更客观 |
6.
1937年8月,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的谈判,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这次谈判
A.消除了国共双方的分歧 |
B.推动了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
C.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
7.
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这表明当时中国
A.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
B.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 |
C.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 |
D.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
8.
1939年初,国民党要求各地党政军警各部门“以组织对付组织”,随后,蒋介石分别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国民政府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敌后的控制 |
B.削弱日军的影响 |
C.树立积极抗敌形象 |
D.阻止中共的发展 |
9.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
10.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
B.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
C.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
D.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
11.
下表为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据此判断该时期
地域时间 | 中国北部 | 中国西北 | 长江上游 | 长江中游 | 长江下游 | 两广地区 | 云贵地区 | 均值 |
1843年 | 4.2 | 4.9 | 4.1 | 4.5 | 7.4 | 7.0 | 4.0 | 5.1 |
1893年 | 4.8 | 5.4 | 4.7 | 5.2 | 10.6 | 8.7 | 4.5 | 6.3 |
A.地域间差异不断缩小 |
B.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 |
C.近代化运动效果显著 |
D.北方明显落后于长江流域 |
12.
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
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
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
1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基本的形式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但后来中央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绝大多数地方的农民采用的是“包干到户”。这是因为
A.“包产到户”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
B.“包产到户”并未改变所有制形式 |
C.“包干到户”更能调动生产积极性 |
D.“包干到户”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
14.
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政策指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这一调整
A.有效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B.使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 |
C.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 | D.标志着农村改革的完成 |
15.
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这段文字体现的朱熹的主张是
A.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
B.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
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
D.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
16.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
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
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
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 |
17.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 B.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 D.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