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38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题目,并就所拟论题,以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事例,作简要阐述。(要求:紧扣论题、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0年2月,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地区雷甘,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其后不顾非洲国家的反对和美国的掣肘,于1960年4月12月和1961年4月接连不断地进行该试验,1962年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运载工具,使法国的独立核力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实际打击的能力。与此同时,法国坚决禁止美国核武器进入法国部署,要求美国撤走战略轰炸机。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宣布法国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3月10日和29日,法国外交部向北约14个成员国政府提交备忘录,要求北约指挥机构,盟国军事人员和军事设施撤离法国。29日的备忘录还规定:欧洲盟军司令部和中欧司令不的总部应在1967年4月l日前迁出法国领土;驻欧美军参谋部和美国陆军、空军各种设施的搬迁工作一般亦应在同一期限内完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坚持发展独立的核力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华盛顿在随后的十五年中经营自己的家产,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1774年他被选为弗吉尼亚的一位代表去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时,就已经成为美国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了。华盛顿不是一位主张独立的先驱者,但是1775年6月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他是一位代表)却一致推选他来统率大陆部队。他军事经验丰富,家产万贯,闻名遐迩;他外貌英俊,体魄健壮(身高6英尺2寸),指挥才能卓越,尤其他那坚忍不拔的性格使他成为统帅的理所当然的人选。在整个战争期间,他忠诚效劳,分文不取,廉洁奉公,堪称楷模。
——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对于国家统一和民主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杰出的个人品质。

2.单选题(共18题)

5.
某学者认为,“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民主制度
A.是所有城邦居民的民主
B.是仅限于公民内部的民主
C.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开近代西方间接民主先河
6.
罗马法学家将罗马法区分为公法和私法。相比而言,私法发达,对简单商品经济的重要关系均做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而公法却始终未能发展到私法那样的程度。罗马法制建设以私法为核心的主要原因是
A.立法机关的公权力受限制
B.维护奴隶主阶级私有财产
C.平民与贵族长期的斗争
D.奴隶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7.
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所做的课堂笔记。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共和之路举步维艰
B.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C.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
D.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8.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D.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9.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
A.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B.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D.美国与欧洲君主国家都有专制
10.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A.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C.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
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11.
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
A.咨议局议员有代表民意的作用
B.中国开始迈入民主政治的门槛
C.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
D.清政府积极主动迎合民主潮流
12.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A.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B.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13.
据史料统计,从1938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曾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近500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一半左右,以伤亡101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近30万人。材料旨在说明
A.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战场
D.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
14.
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C.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15.
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表格信息最能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A.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救中国
B.积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C.对甲午战败的深刻反思
D.对外来先进技术的渴求
16.
某同学的笔记中有如下一段内容:“3.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新起点。因为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据此可知,这位同学的学习内容是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意义
C.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D.红军长征胜利的影响
17.
1824年,欧文在美国买下1214公顷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一举动
A.为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行案例
B.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在现实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C.是解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
D.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18.
李大钊指出:俄罗斯之革命20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公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这主要表明十月革命
A.推动了世界革命的进程
B.产生了多种社会影响力
C.担负起多重的历史使命
D.作用与以往革命完全不同
19.
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C.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20.
下表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的不同语态所占比例变化表。该表不能够反映
A.意识形态是影响语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B.外交关系的变化强烈冲击语态的转变
C.国际格局的剧变影响中国对美国态度
D.不同语态折射出国人对美国认识逐渐走向理性
21.
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强调:“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这说明
A.美国创建北约以对抗苏联
B.美国马歇尔计划顺利实施
C.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
D.欧洲联合符合美国核心利益
22.
冷战史学者文安立认为:“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则孕育其中。”“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苏争霸加剧国际局势紧张
B.美苏冷战消除世界南北差异
C.冷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D.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