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19届高三第一次考试文综历史试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383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谘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具体学科科学家统计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术传统一贯是重文轻理,重书本轻实践。科学技术及其有关知识,不是被视为三教九流、旁门左道,就是被视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而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不齿。自古“君子动口不动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玩物”被认为是“丧志”,脱离实际是旧知识分子的通病。
——据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在其多方面的贡献中,有关农学成就最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中。
《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部分,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投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的背景。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公民的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是得到了承认和保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专门写进了要保障人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对流动和迁徙本身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基于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此前此后的几年间,户口迁移频繁,仅1954-1956年就达到7700万人。然而,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12月,连续发布了9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1958年1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意图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正是因为这一规定,占总人口85%的农民——随后不久便是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失去迁徙的自由。
——摘编自张玉林《迁徙的自由是如何失去的——关于1950年代中期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影响。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后,美国认为西欧国家仅在经济上合作,不足以对抗共产主义的“攻势”,还须在政治军事上联合起来。因此,美国便着手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就西欧国家特别是英、法而言,也有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愿望。它们刚刚挣脱德国法西斯灾难,既怕德国东山再起,又担心美苏在欧洲心脏地区的严重对抗会危及它们的安全。“恐苏”“恐共”症成了西欧统治阶级的心病。但是它们都各有各的打算。
1948年3月,英、法、比、荷、卢5国代表在布鲁塞尔缔结了《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会的一篇报告坦率承认,《布鲁塞尔条约》虽公开点德国的名,但英国和某些成员国的真正想法是“苏联总有一天要进攻西欧”,条约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英、法三国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各自打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布鲁塞尔和约》。

2.单选题(共4题)

6.
1939年初,国民党要求各地党政军警各部门“以组织对付组织”,随后,蒋介石分别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国民政府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敌后的控制
B.削弱日军的影响
C.树立积极抗敌形象
D.阻止中共的发展
7.
下面表格为不同的历史资料中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
B.白银渐趋货币化
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纸币退出了市场
8.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9.
公元前5世纪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全部体现的是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并直谏当时的执政者,而执政者“并不因之而有任何禁演戏剧或迫害作者的措施”。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社会腐败现象严重B.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C.戏剧创作深受重视D.知识分子受到保护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