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复习质量监测(二)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37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公元478年)下诏:“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吕蒙正的大女婿孙暨、三女婿周渐、六女婿扬奖、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通过科举刚刚入流的八品官。
——摘编自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等
材料二彩礼,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订亲财礼、聘礼、聘财等……从彩礼的标识意义来看,它意味着狩猎时代男子涉猎的“勇敢和技艺”,表示男子经受劳动考验,维持家庭生活的能力。因此,在以劳动为谋生手段的农耕社会,女家自然是选择彩礼多的男家,这并非嫌贫爱富,而是因生活需要所作出的选择。
——于晓青《传统文化中的彩礼及其流变》
材料三嫁妆是罗马古代社会妇女所能拥有的、基本的、主要的财产。嫁妆对于古罗马妇女而言不仅仅是获取陪嫁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嫁妆得到父系家族财产的拥有权,从而获得社会地位……罗马妇女通过嫁妆获得一定的财产,并在嫁妆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财产及财产权,从而参与到社会财产分配之中,提高了她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
——何越《从嫁妆制度的变化看古罗马社会妇女的经济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到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中国古代彩礼和罗马嫁妆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日记》中对中国文明盛赞有加:“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物产丰富,美丽富饶……从纸张、印刷到漆、茶等这个王国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道德哲学发达,重视礼仪……中国的孝道在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可以和中国人相比。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不再是那个美好的黄金帝国,它每况愈下,逐渐沦为停滞、落后的代名词,在西方传教士、外交官眼中的中国是落后的、混乱的……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典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17世纪到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变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如下表)。
等级名称
财产标准
享受的权利
应尽的义务
第一等级
年收入500斗以上
担任一切官职
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马匹)
第二等级
年收入300一500麦斗
任除司库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
年收入200一300麦斗
担任低级官职
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军装,是军队主要成分)
第四等级
年收入200麦斗以下
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只有选举权,无被选举权
轻装步兵和水手(只带棍棒)
 
材料二  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置坚盾,均衡两方,不允许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记载了苏格拉底讲述的窝言―“人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及工商上加入了铁和铜。”大家都必须按照自身的金属成分划分等级、从事工作。“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分内的,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这条原则就是“正义”。在柏拉图这里,正义意味着各尽其性、各就其位。而在雅典城邦中,正义意味着一个城邦公民作出符合他的身份的贡献,也享受符合他的身份的荣誉;政治上的正义就是根据每一个人的德行进行义务与荣誉的分配。
——摘自倔强的狮子博客《读雅典政治有感》
(1)据材料一,归纳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其遵循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提出“公平正义”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共20题)

4.
“古希腊人将城邦视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单位,他们认为只有自由出生的本国公民才是城邦的成员。只有他们才享有充分的权利……”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民分享城邦权利,承担社会义务
B.雅典崇尚独立自治
C.雅典民主范围小
D.雅典公民权力很大
5.
《十二铜表法》规定:“妇女对于她的父亲或者丈夫来说,是作为女儿和被监护者出现的。”……罗马帝国时期颁布的《尤利娅婚姻法》规定:“理论上意大利境内的自权法人(妻子)的财产受罗马法全面保护。”这种变化反映了
A.公民法逐步被万民法取代
B.立法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C.追求自然法提倡的基本理念
D.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民事纠纷
6.
“天王府,其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金龙殿雕琢精巧、金碧辉煌。”……1860年2月,洪秀全颁布《整顿属员诏》说:“于前功大者封自身及后裔。”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
A.领导人的奢侈生活与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
B.缺乏新的政治体制建设
C.阻碍中国民主化进程
D.失去民众支持
7.
“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其中一个支部……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材料中所说的“会议”发生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
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经***修改审定的《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除开个别地方,国民党依然可能向我们进行武装袭击,我们应严加警惕……为了保障国内和平,各地应利用目前时机大练兵三个月……”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重庆谈判没有任何意义
B.国民党以战争促进和平谈判
C.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D.和平建国步履维艰
9.
“过得河来拆却桥,血书史迹怎能消?建军黄埔谁之助?逼主白云孰与饶!仲夏羊群窥武汉,长沙马日闹风潮。可怜革命仍流产,辜负壶浆又一瓢。”这首《感时杂咏》是诗人董必武先生于1944年写下的诗作。该诗从侧面反映了
A.董必武先生关注民生
B.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国共矛盾
D.民主党派坚持抗日的决心
10.
2010年拍摄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讲述了二战时期以国民党200师为代表的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大反攻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悲壮经历。材料反映了
A.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得到肯定
B.国民党开放台胞探亲政策产生巨大影响
C.国民党消极抗日
D.国共合作抗日
11.
“英国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难保无与内地居民人(等)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他国夷商,仍不得援以为例。”材料反映了
A.英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B.门户开放政策
C.英国商人的利益受到保护
D.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12.
“值百抽五”的税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获取的一项重要经济特权。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收关税。”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值百抽五”
A.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B.适应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的需要
C.加速中国经济近代化
D.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
13.
甲午一役,昔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竟然大败于弹丸之地的“蕞尔岛国”,这给当时中国人精神上一记强击,从而引发了“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
A.是西方列强联合侵华的开端
B.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C.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启蒙作用
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思想主流
14.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推出25页的封面故事,大标题是:“香港的未来:晴天,有云”。否定了其姊妹杂志《财富》于1995年发表的关于回归将令香港“死亡”的预言。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该杂志的理念发生了变化
B.“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发展
C.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美国政府对香港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15.
下图是李明在旧货市场上买到的“宣传画”。图示情景发生在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6.
1949年9月新中国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正式代表有:中国共产党代表142人,军队代表60人,团体代表206人,地方代表102人,特别邀请人士75人。以上情况反映了这次会议
A.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筹备会议
B.是制宪与立宪会议
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D.代行中央政府职权
17.
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3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A.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B.是我国唯一一个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18.
(题文)1992年,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建立……2001年,中国正式成立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统一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以及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工作……”材料表明中国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与地区国际事务
C.反对霸权主义
D.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19.
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其中1949年中国出现建交小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国际局势及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C.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
D.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0.
鸦片战争后,以龚自珍等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由“纯学术”走向“致用之学”的道路,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A.教育观念的变化
B.开始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危害严重
D.“夷狄观念”改变
21.
“戊戌政变使得这批人与革命党人在日本相会….1900年维新派与革命党尝试合作,趁义和团事件及八国联军入侵时发动武装起义……”材料反映了戊戌政变
A.激起了民众对列强的愤恨
B.推动部分知识分子思想转变
C.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D.使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22.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强调“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1924年,孙中山认为:“要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联络起来,共同协作,互相扶持。”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孙中山从不爱国到爱国
B.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3.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这反映了
A.乡村民众注重政治追求
B.土地革命推动基础政治建设
C.中共关注政权构建,动员农民革命
D.农民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