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注:也称为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也是我国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缴纳2.5%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低关税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注:也称为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也是我国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缴纳2.5%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低关税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在儒家“家天下”观念的影响下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几乎覆盖亚洲全境的朝贡制度。在政治上,中国与这些国家是一种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在经济上则通过朝贡贸易进行文流。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就定下两项对外政第:对海外国家不得加以攻打;不得利用朝朝关系谋利,朝贡贸易不可与私人海外贸易相混淆。但到了明中期以后外部威胁日益严重。16世纪后期日本企图“率兵扫平朝鲜,更收朝鲜兵马,席卷明国四百余州”:越南攻扰云南边境,暗中支持边境土司发动乱;缅甸万历年间发动对云向的攻击,在三十年的战争中以明朝失败告终;葡萄牙窃占澳门,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地区,后来荷兰侵占澎湖、台湾:而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东北的满洲人
——摘编自《火枪与账薄一一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 古代中国在儒家“家天下”观念的影响下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几乎覆盖亚洲全境的朝贡制度。在政治上,中国与这些国家是一种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在经济上则通过朝贡贸易进行文流。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就定下两项对外政第:对海外国家不得加以攻打;不得利用朝朝关系谋利,朝贡贸易不可与私人海外贸易相混淆。但到了明中期以后外部威胁日益严重。16世纪后期日本企图“率兵扫平朝鲜,更收朝鲜兵马,席卷明国四百余州”:越南攻扰云南边境,暗中支持边境土司发动乱;缅甸万历年间发动对云向的攻击,在三十年的战争中以明朝失败告终;葡萄牙窃占澳门,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地区,后来荷兰侵占澎湖、台湾:而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东北的满洲人
——摘编自《火枪与账薄一一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7-1985年,中国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竟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倒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晨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美的教育政策。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起了高湖。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板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作用。
材料1977-1985年,中国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竟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倒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晨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美的教育政策。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起了高湖。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板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作用。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1954年初,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耗提出对典和约的建议,美,英、法三国拒绝接受。但是苏展关于时奥和约的声明,却引起了奥地利国内的积损响应。
1955年4月中,奥地利与苏联就结和约举行会谈,奥地利接受苏联倡议,保证奥地利国家中立化。苏联则表示无地签订对奥和的,并从奥地利撒四苏联军队,不必等到缔结对德和约,四国占领军队就可能撤出奥地利。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答行了时奥和的——(《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同年7月27日生效。10月26日,奥地利国会通过关于中立的宪法条文,自愿宣布水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摘编自吴于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影响。
材料 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1954年初,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耗提出对典和约的建议,美,英、法三国拒绝接受。但是苏展关于时奥和约的声明,却引起了奥地利国内的积损响应。
1955年4月中,奥地利与苏联就结和约举行会谈,奥地利接受苏联倡议,保证奥地利国家中立化。苏联则表示无地签订对奥和的,并从奥地利撒四苏联军队,不必等到缔结对德和约,四国占领军队就可能撤出奥地利。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答行了时奥和的——(《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同年7月27日生效。10月26日,奥地利国会通过关于中立的宪法条文,自愿宣布水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摘编自吴于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欧阳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为人处世,刚正不阿。为了国计民生,敢于直言极谏,不怕贬官,不避刑戮。骂高若讷,驳吕夷简,其意气之盛,至今令人神往。及遭陷害,力请辩诬,襟怀坦然,难进易退。也正是由于具有这样正派的作风,才具有朴实的学风。他做学问,力求真实,不立异论。为学如此,为文也是这样。他主张文章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反对“好为新奇以自异。”他既不赞成唐代元结和樊宗师的“以怪而取名”,也曾力矫当时“以诡异相高”的所谓“太学体”。欧阳修自己的文章写得平易自然,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古人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欧阳修自己的文风正是起了这样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欧阳修的个人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阳修的历史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欧阳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为人处世,刚正不阿。为了国计民生,敢于直言极谏,不怕贬官,不避刑戮。骂高若讷,驳吕夷简,其意气之盛,至今令人神往。及遭陷害,力请辩诬,襟怀坦然,难进易退。也正是由于具有这样正派的作风,才具有朴实的学风。他做学问,力求真实,不立异论。为学如此,为文也是这样。他主张文章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反对“好为新奇以自异。”他既不赞成唐代元结和樊宗师的“以怪而取名”,也曾力矫当时“以诡异相高”的所谓“太学体”。欧阳修自己的文章写得平易自然,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古人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欧阳修自己的文风正是起了这样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欧阳修的个人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阳修的历史贡献。
2.单选题- (共16题)
6.
罗马法规定,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表明罗马法
A.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 | B.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
C.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 | D.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功能 |
7.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一做法
A.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 | B.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 |
C.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 D.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 |
8.
1937年8月,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的谈判,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这次谈判
A.消除了国共双方的分歧 |
B.推动了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
C.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
9.
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这两次“留苏热”
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 B.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
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 D.都得益于国共关系的缓和 |
10.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
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 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 |
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 | 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 |
11.
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这表明当时中国
A.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
B.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 |
C.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 |
D.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
12.
1945年9月,美、英、苏、法等国外交部长在伦敦会晤。法国主张肢解德国,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这表明
A.意识形态的差异起决定作用 | B.国家利益的分歧影响国际关系 |
C.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 | D.美苏两国逐渐从合作走向对抗 |
13.
1786年,英国国王封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为爵士,并于1787年邀请他担任德比郡的郡长。这一举措
A.有效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
B.开创了英国重视发明的传统 |
C.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进行 |
D.表明当时英国发明风气盛行 |
14.
唐代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全国有20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这些现象表明唐朝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
C.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 |
15.
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里,东至王江径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
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 |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
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 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
16.
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
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
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
18.
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们骂作“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
A.是基于事实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
B.反映出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
C.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 |
D.说明了他们与张之洞政治立场不同 |
19.
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政策指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这一调整
A.有效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B.使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 |
C.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 | D.标志着农村改革的完成 |
20.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A.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
B.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D.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