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等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35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时期,英国王权弱小,教会承担了养老救济的主要工作。教区教会经常给贫困老人以实物援助,至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是救济工作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孔子强调“孝”是一种家庭责任,是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根据这一思想,汉朝至清朝的中央政府都颁布法规,严惩子女的不孝行为,规定对年老父母要养敬并重。各级政府经常举行一些敬老礼仪活动,如清朝的“千叟宴”,旨在示范引导,弘扬敬老养老思想。在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基础上,政府也实行一些保障老人权利的政策,如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唐朝建立“大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等养老慈善机构。
——摘编自赵小妹《中英文化差异在养老问题上的体现》等
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中世纪时期英国的养老工作相比,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背景及其社会价值。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任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人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编者注:绅商指既有功名职衔,同时又经营工商业的社会群体。张謇等人是其杰出代表。)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为提高商业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贸易实践中还创造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制、特权和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商人阶级逐渐成为一支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商人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通过资助公益事业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借此赢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
——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商人与近代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当时有部分不平等条约已经期满,英美等国家表示愿意放弃部分在华特权。为树立形象的需要,国民政府认为:“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及双方平等互尊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
1928年7月——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新条约中,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且与中国在条约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但对于“在华领事裁判权”,美英等主要国家不是采取拖延的态度,就是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来保持。列强强硬的态度,使谈判几乎没有进展。
——摘编自陈家晶《评南京国民政府之改订断约运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计新约运动的历史能响。
4.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井结台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5.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村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忻梁启超所持观点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8题)

6.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里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暂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
A.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
B.法治观念取代人治观念
C.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D.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
7.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道:“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该论述基调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8.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中收集的史料。这些史料最能说明
A.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B.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C.第三世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缓和与动荡是时代的主题
9.
16世纪初,威尼斯人和埃及人力图帮助印度王公把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后来,土耳其人也参与到反对葡萄牙人的运动中来。葡萄牙人遭到反对的主要原因在于
A.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
B.新航路开辟导致的经济利益矛盾
C.葡萄牙人主导了早期殖民扩张
D.亚洲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10.
1937年7月后东部大量工厂内迁,西部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就地办起很多厂矿,如广西有色金属、甘肃玉门油田,时任资源调查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先生所说“今日正应利用抗战机会,充分开发西南及西北各省”,并自行设计和仿造一些机器设备,成立很多研究室和实验工厂。材料中措施反映了
A.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B.民族经济深受打击
C.战略资源有所保障
D.工业布局合理调整
11.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12.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据此可知
A.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多样化
B.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数量增加
C.明清时期印刷手段多样化
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13.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