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34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4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在表面上西方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和政策对立十分激烈,但在实际的政策上,某种纯粹的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越来越少,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多元社会的环境里,任何一种完备性学说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所以,在现代西方民主政制的多数政治原则下,现实的政治必须要有妥协。否则,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就难以与其多元主义的理念共存。

——晓林著《当代西方多元主义理论和政治现象评析》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对材料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作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他(指资本家)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他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每一个人在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任何阶级相竞争。”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阐释了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他认为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去帮助别人,并将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种植在人的心灵之中。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希望通过美德的培养来改善商业社会的弊端。
——摘编自侯红霞《亚当·斯密的美德理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当·斯密思想产生的背景。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谷物价格水平和土地贵族的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夸脱低于80先令时,禁止进口外国谷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上的不满,工人阶层在高物价下生活困苦,工业原料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使英国工厂主比其外国竞争者处于不利的地位,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实现彻底的“自由放任”。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中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出版书刊、小册子,散发传单,召开群众会议,进行宣传演说,因此吸引了大批工人成为他们的坚定支持者。他们最有效的策略是。通过筹集大量资金,选出事先议定好的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经过多年斗争,1846年议会通过了废除《谷物法》法案。
——摘编自刘成《英国度除<谷物法>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谷物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影响。

3.单选题(共26题)

5.
在古希腊,斯巴达所有六十岁以下公民都有随时服兵役的义务,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成为重装步兵的一员;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男性公民实行共餐制。这些规定和措施
A.保障了城邦公民自由权利
B.开辟了民主政治的新路径
C.体现了城邦内部普遍平等
D.有利于培养公民集体观念
6.
古雅典法律规定,外邦人不能够自己出庭,不得拥有不动产,但却要为雅典服兵役,还要交纳象征其地位的一种人头税。雅典的奴隶出庭作证时,只有在挨一顿打之后,其证词才被认为是可信的。这说明古雅典
A.依靠习惯法维系社会关系
B.民主政治明显具有虚伪性
C.民主的主体受到严格限制
D.审判过程虽公正但较随意
7.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8.
(题文)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约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B.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C.确保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D.为保证三权分立机制的有效运转
9.
(国家元首)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这项条款应出自
A.美国1787年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0.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A.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B.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11.
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A.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满
B.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C.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12.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13.
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14.
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这说明
A.蒋介石已经预见七七事变的发生
B.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
C.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
D.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
15.
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16.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提出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
“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他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与此次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相关的是
A.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
D.表达了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决心
18.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原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19.
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出处
论述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元帝纪》
“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
《后汉书》
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
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
20.
(题文)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这些,朝廷不但认可,还给予支持。这反映出
A.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
B.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C.朝廷藉此强化忠君思想
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21.
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这反映了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
C.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22.
下图反映了英国1856﹣1868年纺织业的发展情况,综合分析图中信息可知
A.技术进步导致1868年蒸汽织机台数、在业人数下降
B.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19世纪60年代,英国已经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
D.1861年以后,工业革命对英国纺织业的影响日益减弱
23.
下表是1576~1602年由菲律宾运到中国的某物品的估值统计表,该物品最有可能是
时间
1576年
1586年
1596年
1602年
估值
30万比索
50万比索
100万比索
200万比索
 
(注:比索是一种主要在西班牙殖民地国家使用的货币单位)
A.玉米
B.茶叶
C.鸦片
D.白银
24.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面表格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25.
据《浙江百年大事记》记载:“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二月十日,有宁波商人在慈溪县开设浙江慈溪火柴制造厂,雇佣日本工匠,制造火柴,宁波道台批准立案并通知海关。此为浙江民营火柴厂之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商业资本投资近代工业
B.清政府官员心态开放,所以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D.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民族资本
26.
阅读下表,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下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工业投资变化
年代
工业部门
投资中心
19世纪40—60年代
船舶修造业
广州、香港、上海
19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出口加工业(包括丝、蔗糖、牛皮、棉花等)
汉口、九江、福州
19世纪80—90年代中期
丝出口加工业、军事工业、制糖工业、公用事业(煤气、供水等)
上海、天津、香港、南京,福州、武汉
 
A.投资中心仍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B.投资主体是民族资本家
C.投资布局根植于近代社会环境
D.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27.
1877年,洋务派幕僚马建忠从欧洲写信给李鸿章说:“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可见马建忠
A.正确揭示了欧洲各国富强的根本原因
B.否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C.批评了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做法
D.强调了国家富强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
28.
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D.中国融入世界,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9.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30.
普罗泰戈拉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
A.客观评价古希腊城邦制存在的根本原因
B.科学阐释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C.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D.强调美德即知识,突出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