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公元590年,隋文帝下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恆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mǐn,怜悯)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隋书•高祖纪》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府兵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 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公元590年,隋文帝下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恆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mǐn,怜悯)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隋书•高祖纪》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府兵制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 (共9题)
4.
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5.
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其根源在于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 闭关锁国的政策 D. 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 闭关锁国的政策 D. 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6.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
7.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
8.
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A.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
B.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 |
C.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
D.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
9.
1873年,唐廷枢辞去待遇极厚的买办,担任困难重重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郑观应致张振勋信解释其原因称“观应前闻唐君景星云,伊昔年由沪返港,其船避风,(洋)船主限每客水一铁壳,约重一磅,日中解渴洗面均在内。唯船中有羊百余头,自然满桶水任其饮,待人不如羊,殊为可恨”。材料反映出洋务派的形成
A.为了抵御西方文化入侵 |
B.为了与洋人争夺权益 |
C.得益于买办阶级的转化 |
D.因民族自尊受到伤害 |
10.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杆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看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
11.
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
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
C.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
D.列强在中国开办船舶制造业 |
12.
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 口火柴(万罗) | 新厂数 | 厂均资本额(万元) |
1914 | 2383.58 | 10 | 4.92 |
1915 | 2097.34 | 9 | 3.30 |
1916 | 2062.07 | 4 | 1.42 |
1917 | 1559.43 | 8 | 5.47 |
1918 | 1334.08 | 3 | 0.66 |
1920 | 848.43 | 23 | 9.67 |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