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五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33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
观点Ⅰ
观点Ⅱ
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台湾得以光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雪洗了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再次振兴,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围绕材料中一处或一处以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之所以从1949年初起就开始限制它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其背后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是美国的对华政策。美英都主张用经济手段分离中苏关系,重视经济手段的作用。英国主张给予中国一定程度的经济制裁,只是没有美国的程度严格。英国支持对华实行经济封锁,并希望它可能对固守香港产生一些作用。英国政府开始禁止从香港转运武器去中国大陆,但除了军火,英国不愿对其他物资实行美国所要求的严格控制。

——摘编自原喜云《建国初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探析》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对英政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坚持在英国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放弃在华特权之前不与之建立官方外交关系。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并未向英国关上大门,英国官方驻华代表一直保持着与中共的接触与联系,尽管中共不承认这些代表的官方身份,但这种接触对双方关系无疑是有益的。对于英国在华侨民,中共采取了友好态度,尽量不去触犯英国在华商业利益,并致力于发展两国之间的经贫关系。

——摘编自张淑华《试论建国前夕英国的对华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与美国的主要分歧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对英国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中期以前,全国财权高度统一于中央政府手中。但咸丰初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军的费用,清政府允许地方开征厘金。1853年夏,厘金制度初兴时,施行区域仅限于扬州附近,征收货物仅限于米。1855年以后,各省相继仿行、推行全国。厘金名目繁多,分百货厘、盐厘、土药厘、洋药厘。农产品、日用百货都要课税,重复课税十分普遍。税率亦不一致,一般为4%—12%,私加的勒索敲榨常数倍于此。1853—1864年,全国厘金收入共计1亿两,而如此大的款项,其收支权却不在中央而在地方。对于急欲扩大中国市场的英国商人来说,厘金制度成了他们倾销洋货、搜括土货的最大障碍。于是,在英国政府干预、逼迫下,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商可在缴纳厘金和子口税之间自由选择,将后者做为前者的“抵代税”。
——摘编自戴一峰《论晚清的子口税与厘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厘金制度施行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厘金制度的影响。

2.单选题(共10题)

4.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鼎盛之际,公民大会曾允许任何公民就任何问题发言,只要他在祭坛上放一枚橄榄枝表示请愿即可。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B.氏族贵族势力铲除殆尽
C.直接民主保障参政机会
D.公民权利不受城邦限制
5.
下面是英国议会改革进程表。据此表格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时间
结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
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男性公民的选举权
1918年
一部分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1928年
21岁以上女子获得选举权
 
A.英国完全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英国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C.英国宪政民主具有虚伪性
D.近代以来英国不再出现暴力冲突
6.
下表是黄埔军校课程安排简表。下表主要反映出
课日
课目名称
合计
军事学
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马学、卫生学、经理学
9
军事训练
教练课目
制式教练、阵中勤务、典范令、服务提委、技术、马术
9
演习课目
野外演习、战术实行、野营学习
政治党务
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史、世界革命、帝国主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进化史、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党的组织问题、军队政治工作等。
约13
 
A.黄埔军校课程繁多,学生负担重
B.军事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并重
C.军校着重于培养务实型军事人才
D.特别注重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7.
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8.
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国家
俄国
德国
美国
年份
1902
1907
1909
比重
47.8%
15%
17%
 
A. 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 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 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
D. 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9.
马克思在给多梅拉·纽文胡斯的一封信中(1881年2月22日),重申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在此,马克思主要是指
A. 普法战争导致巴黎公社革命
B.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不成熟
C. 巴黎公社革命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 公社精神是永恒的财富
10.
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得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A.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
B.海协会、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C.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D.两岸实现直接双向“大三通”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12.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种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这在当时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B.赢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支持
C.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
D.使半殖民地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13.
美国作家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说,当年周恩来和***为改善中美关系而会见基辛格和尼克松时,双方的动机都来自苏联的威胁。1977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有两个动机,其中之一是来自苏联的威胁。那么另一个最有可能是
A.推动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思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
C.取得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参加联合国下的多边外交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