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并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宪法在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宪法特点的理解。
材料一 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
材料二 《十二表法》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其对家父唯一的明确限制是有一条“若家父出卖家子三次,家子即脱离家父”的规则。家父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法官,公法与私法并不相矛盾。——(英)H.F乔洛维茨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
材料三 政治意义上的“宪法”一词在英美两国含义迥然不同。于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成文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不同。(2)依据材料三,指出“宪法在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宪法特点的理解。
2.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在洪武元年(1368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禁止蒙古、色目人(元代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在本族内通婚,而听其与汉人为婚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存在哪些种族歧视现象?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材料一 朱元璋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在洪武元年(1368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禁止蒙古、色目人(元代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在本族内通婚,而听其与汉人为婚姻。
——赵毅、赵秩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月,白人失业率为7.0%,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10.0%。……美国人口统计局2012年9月12日的数据显示,2011年非洲裔美国人家庭收入中位数为32229美元,不到非西班牙裔白人收入的60%;非洲裔美国人贫困率为27.6%,约为非西班牙裔白人贫困率的3倍。……跟其他族裔相比,警察更袒护白人。纽约市在2011年68.5万次警察街头拦截检查中,超过85%针对黑人和拉丁裔人群。——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出怎样的民族政策?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存在哪些种族歧视现象?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严禁私人铸钱。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文物中保存很好的秦半两,有直径三、五厘米的,更有三厘米以下的,重量有八克、五克的和五克以下的。在字面上常用的文字是十二铢和八铢。《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这样的记载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币制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严禁私人铸钱。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文物中保存很好的秦半两,有直径三、五厘米的,更有三厘米以下的,重量有八克、五克的和五克以下的。在字面上常用的文字是十二铢和八铢。《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这样的记载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币制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面对举国征兵的形势,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招兵宣传随之而来。年轻人纷纷响应号召穿上军装,政府先后动员2000万人应征入伍,其中不乏明星大腕。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要求迅速提高生产能力。美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劳工动员,工人们被海报描绘成后方的士兵。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美国战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自美国参战后,战略物资成为限制购买的物品,“不浪费任何东西”成了战争海报的主题之一,战争情报办公室还发起了一系列以海报为主的宣传运动。美国政府战时增加战争费用的重要方法是发行国家公债,“二战”的巨大军费中,50%是靠民间公债解决。此外,美国国家战争基金还向15个国家的30多个机构提供捐款。因男子被征入伍,1000多万美国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业生产,因而有不少海报突出妇女参加生产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战时宣传的意义。
材料 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面对举国征兵的形势,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招兵宣传随之而来。年轻人纷纷响应号召穿上军装,政府先后动员2000万人应征入伍,其中不乏明星大腕。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要求迅速提高生产能力。美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劳工动员,工人们被海报描绘成后方的士兵。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美国战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自美国参战后,战略物资成为限制购买的物品,“不浪费任何东西”成了战争海报的主题之一,战争情报办公室还发起了一系列以海报为主的宣传运动。美国政府战时增加战争费用的重要方法是发行国家公债,“二战”的巨大军费中,50%是靠民间公债解决。此外,美国国家战争基金还向15个国家的30多个机构提供捐款。因男子被征入伍,1000多万美国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业生产,因而有不少海报突出妇女参加生产的作用。
——摘编自徐焰主编《画说二战中的宣传战》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美国战时宣传的主题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战时宣传的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 世界 | 中国 |
20世纪70年代 |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淖 美国确认从越南撤军 美国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苏联入侵阿富汗 | 尼克松访华 “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
20世纪80年代 | 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 中共十二大“特色理论” 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
20世纪90年代 | 东、西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香港、澳门回归 |
21世纪初 | “9·11事件”爆发欧元正式启用 | 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5题)
6.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
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
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
7.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一变化有利于
A.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 |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
C.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
D.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 |
8.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C.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
D.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
9.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原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
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 |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
10.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B.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
C.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
11.
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
C.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
D.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
12.
《管子·海王》记载,“官山海”让财富迅速积累到齐国君主手中。管仲的食盐专卖思想传承至今,影响深远,成为春秋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的滥觞,之后备受各朝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 B.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
C.称雄争霸战争的需要 | D.盐铁专卖制的合理性 |
13.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降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该谕旨反映的实质是
A.政府限制出口数量平抑丝织品的价格 |
B.政府希望扩大出口提高丝织品的价格 |
C.政府推行闭关政策来稳定丝织业发展 |
D.政府缩小丝织品出口满足民间的需要 |
14.
1893-1895年,法国与瑞士陷入关税纠纷,相互提高关税,致使由法国输出到瑞士的商品减少了43%,瑞士输出到法国的商品减少了27%。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B.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 |
C.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密切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竞争激烈 |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16.
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
A.极大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
B.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 |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D.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
17.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先后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
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
18.
1935~1936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86%。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约230亿美元,为日本的1.8倍,占世界经济的近4%,是近代中国经济的最高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的推动 |
B.国内政局的稳定 |
C.国际社会的支持 |
D.科技发展的影响 |
19.
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和农业人口占80%,生产力主要还靠人力,农民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邓小平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农村形势马上改观。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材料表明
A.“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 |
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 |
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
D.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