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33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定鼎中原之后,继承了明朝的朝贡体制。但是,尽管清朝与明朝的朝贡体制外壳相同,实际内涵却较明代复杂得多。清朝朝贡的贸易性质没有明朝那么强,礼仪和政治关系的意义更重,体现在礼仪制度方面就是清廷制订了“藩国通礼”,包括册封爵位、颁诏、颁赏、遣使会盟、朝贡、宴赏、遣人听事等一整套完整礼仪。然而,由于日本不朝贡,朝鲜心里不服之下的朝贡,均已经导致朝贡体制在东亚的空洞化和功能化。最后,欧洲开始处于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状态,双方不再妥协。这表明,清朝的朝贡制度已经发生巨变。
——摘编自李扬帆著(中国世界观变迁史论》
材料二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革命,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预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承认并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但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门罗宣言”最初并未引起国外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美国力量的增强,美国多次调解和解决拉丁美洲国家间的边界纠纷。在西奥多·罗斯福、威尔逊任内,美国经常干涉拉美尤其是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内部事务。
——摘编自(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朝贡体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门罗宣言”的实质与影响,并比较明朝宗藩关系与“门罗宣言”的异同。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严禁私人铸钱。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文物中保存很好的秦半两,有直径三、五厘米的,更有三厘米以下的,重量有八克、五克的和五克以下的。在字面上常用的文字是十二铢和八铢。《史记》《汉书》都有关于秦半两“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这样的记载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币制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事实上,曾推动埃及与以色列签暑戴维营和平协议的美国总统卡特,早在多年前就在《牢墙内的巴勒》一书中明确表达了对巴x冲突悲剧的无奈:“中东地区的仇恨和互不信任根深蒂固,各方自尊心非常强烈,谁也不会贸然提出申请或者做出让步,原因是主动一方最终会被拒绝”今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内流动看的仍是上帝选民之父的血液,为了争夺这位中东尊崇的族长的嫡系地位,各方不惜血溅圣地.迄今牺牲生命不计其敷.地上的血仍向耶和华(即所谓上帝)哀告一一苦苦渴求着和平.”

——据刘中民《巴以冲突无法调和的根源在于文明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一战”结束以来巴以冲突中的大国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对巴以冲突的悲剧予以简要评价。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年,梁漱溟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说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所以“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中国革命只有外来原因没有内在原因”。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后又扩大到菏泽等三个专区。“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学校是乡和村级的行政实体),大多数校长校董由当地豪绅担任;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实际上是建立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特点并予以简评。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以来的相关历史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8题)

6.
有学者认为,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的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中世纪以后的所有政治体制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
A.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
B.绘制了西方政体蓝图
C.遵循契约精神的规则
D.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7.
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窜,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
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
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8.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台湾地区所依赖的国际贸易结构主要是和甲、乙两国进行三角贸易。20世纪50年代,台湾地区对甲国出口农产品,进口硫酸盐等原料和消费品,由乙国进口援助物资。20世纪70年代,由甲国进口电子原料、零件等的数量大为增加,在台湾地区加工后以乙国为主要市场。在此结构中,台湾地区对甲国贸易逆差,对乙国贸易顺差。甲、乙两国分别是
A.日本、美国
B.菲律宾、美国
C.美国、日本
D.日本、新加坡
9.
明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情况比较寻常,商人在知识分子的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对这种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知识分子与商人群体由对立走向合流
B.知识分子与商人都要“正心诚意”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D.商人的地位超越了知识分子
10.
《申报》主笔1876年在文章中描述,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买外国织布机器并仿照其技术织洋布,利润与市场一定会很好,但是回应者寥寥;但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广泛认同
C.政府大力鼓励创办实业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11.
邓小平高度赞赏并肯定了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是新话”。这里的“新话”主要指中央较好地诠释了
A.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B.市场经济如何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C.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如何协调
D.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关系
12.
有学者认为,达·芬奇通常被归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但他的想法却不完全与一般认为的文艺复兴特色吻合。这位学者接着引用达·芬奇的话:“那些研究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只是大自然的继子,而不是亲生子,所有好的作者都应以大自然为母亲。”这位学者意在说明达·芬奇
A.善用比拟和譬喻,论述的方法独树一帜
B.主张研究古籍才为首要,探索自然为次
C.强调从大自然学习,不以师法古人为先
D.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表现出独特宇宙观
13.
龚自珍和魏源重视时势变易,形成了今文经学历史观,康有为吸收并予以继承。康有为依据“公羊三世说”,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由此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
A.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
B.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
C.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D.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