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732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称为“考课”“考绩”。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所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汉时,上述标准尺度开始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具体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对地方守令有“四善三最”,对监司(监察官员)有“七事”等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自从英国在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制度也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需要,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
——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朝到宋朝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并对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分析推动英国官员考核制度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2.
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根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材料二: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摘自《张学良口述》

材料三: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1)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援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2.单选题(共19题)

4.
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C.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5.
雅典“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鲜血,平时献出年华,她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材料强调
A.参政是公民的权利
B.公民权利义务的统一
C.城邦公民自由平等
D.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
6.
公元前326年,罗马通过了彼提利阿法案,依照法律规定,债务人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以人身对债主负责。这一规定
A.解决了平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
B.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C.保证了平民的公民身份和权利
D.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7.
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可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这说明
A.民主政治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D.美国的民主政冶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
8.
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A. 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 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9.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赫德曾提出处理中国的方针:“把现存的王朝作为一个还在运转的王朝接受下来,并且,一句话,充分利用它。”战后议和,列强采纳和实施的正是这一方针。这一方针表明,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镇压义和团运动扶植清政府
C.真正实现瓜分中国的美梦
D.彻底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社会
10.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1.
傅吾康曾说:“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与国民大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
B.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国内的党派矛盾
D.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
12.
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A.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C.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反对民主科学,厉行文化专制
13.
《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该论述
A.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
C.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14.
“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1917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说明
A.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B.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
D.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15.
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选任标准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16.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7.
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
A.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
B.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
C.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D.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18.
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B.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C.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19.
学者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C.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D.“西学东渐”潮流的迅猛发展
20.
***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意在强调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1.
1901年,清政府下诏实施新政,在光绪帝发布的上谕中指出:“大小臣工,清夜自思,即无拳匪之变,我中国能自强耶?夫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益贫益弱,不待智者而知。”这表明清政府
A.对积贫积弱局面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B.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主动推进改革
C.推行新政旨在应对空前的政治危机
D.进行政策调整以平息民主革命浪潮
22.
战国至汉初,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军功爵制
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B.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C.表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D.导致了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