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731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农作物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中国人普遍穿着棉布。丝绸服装,尤其是丝绸,衣饰华美,风度翩翩,中国出产的手工艺品极为精致,远销海外;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城市,非常繁华,商品种类丰富,买卖兴盛。
——摘编自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
材料二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精英以“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传统思想进行内在反思,正如梁启超表示:“我祖宗所留贻我之国性,成之固难,毁之亦不易。吾就主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永远不亡!吾就客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永远不亡!吾就客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现在不亡!”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并从不同方面提供应对方略。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资产阶级改良派则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则力主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来“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陈独秀则强调了爱国心的重要性,认为“国人无爱国心,其国恒亡”。一战之后,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复兴民族文化。
——摘编自《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复兴的特点,并简要加以评价。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50
——1900年世界人口的变化
年代
欧洲
亚洲
非洲
美国和加拿大
人口数(单位百万)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人口数(单位百万)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人口数(单位百万)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人口数(单位百万)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1650年
100
18.3
330
60.6
100
18.3
1
0.2
1750年
140
19.2
479
65.8
95
13.1
1
0.1
1850年
266
22.7
749
63.9
95
8.1
26
2.3
1900年
401
24.9
937
58.3
120
7.4
81
5.1
 
——根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任选上表中两个地区说明该地区人口变化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人口变化特点的成因。

2.单选题(共26题)

3.
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A.历史悠久
B.和平交往
C.航海创举
D.技术先进
4.
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5.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D.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6.
如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
7.
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 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B.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 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8.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比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B.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C.农副产品的商品化D.人们对于外国稻米的喜好
9.
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土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10.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11.
明朝洪武五年,琉球遗使“入朝”,明朝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琉球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制
B.利用“商帮”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C.对外贸易有益于市镇经济繁荣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外贸萎缩
12.
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等。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13.
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记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D.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监管
14.
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材料反映了
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5.
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16.
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科技发明对人类的进步作用
17.
据统计,从1685年到1757年间,到中国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312艘,而从1758年到1838年间,仅到中国粤海关贸易的外国商船共达5107艘,其中大多数为西方商船。这主要是因为
A.欧美工业革命进展迅速
B.政府对外政策变化
C.世界市场逐渐得到拓展
D.民间走私贸易兴盛
18.
“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
B.为欧洲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C.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D.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9.
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和印度关系时说:“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工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毁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马克思表达的核心意旨是(  )
A.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B.英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性过高,导致国内技术革新动力不足
C.英国的技术支持和资本输出,是印度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D.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已经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
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①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②世界贸易活动范围扩大
③世界贸易路线由陆路发展到海路
④从公平的商贸活动到掠夺性贸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
下表是全球能源结构变化图。造成煤炭与石油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项目
1928年
1950年
1990年

75%
50%
30%
水力
8%
17%
14%
石油、天然气
17%
30%
50%
 
A.“电气时代”电力资源取代了煤炭资源
B.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新能源的运用
D.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
22.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23.
李鸿章1890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除挪用若干“官款”,又请准了专利10年的特权。按照这个特权,除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外,并可减免税厘,而李鸿章请准这一专利的借口是为中国挽回利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的利权应该指列强在华办厂权
B.体现了李鸿章捍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C.清廷对技术专利权的保护非常严格
D.上海机器织布局应是官商合办企业
24.
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轻纺织业工厂数量变化表
时间
织布机(台数)
纱厂(家)
缫丝厂(家)
新建面粉厂(家)
1913年
2016
32
170
84家
1920年
4310
69
433
 
上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
B.受帝国主义压制手工业发展缓慢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
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25.
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时间工业类别
1935年
1941年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
机械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
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
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26.
“道光未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材料表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B.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C.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
27.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8.
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采,传代无穷。”由此可知
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
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
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
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