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730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国学的发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晚清到辛亥革命,以章太炎为代表,提出了“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著名口号,倡导保存、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国学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关注的是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北大、燕京等大学纷纷设立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国学研究不是关起门来研究,始终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东方学研究连接在一起。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主要集中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的传播方面,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国学发展的背景和变化历程。
(2)根据材料分析近代国学和现代国学热有何不同,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现代国学热的认识。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中期,对外贸易失控现象较严重。广南、福建、两浙、山东各路,违法商船,恣其所往,诸系禁物,私行买卖。未设市舶司的密州等地违禁贸易尚未止绝。针对这种情况,1080年(元丰三年),北宋政府颁布了“元丰市舶条”,规定:只有广州、明州、杭州能放行外贸商船;其中杭州、明州市舶司掌管日本和高丽的贸易,其余几十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都由广州市舶司掌握;外贸商船返回时,必须先到原放行市舶司纳税贸易;两广沿海前往海南岛的船只必须事先向广州市船司申领出海凭证;市舶司最高长官改称“市舶提举”,由本路转运副使兼任,不再由地方军政长官担任。
——摘編自章深《北宋“元丰市舶条” 试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元丰年间市泊管理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元丰年间市舶管理改革。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
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
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3.单选题(共19题)

4.
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B.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D.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5.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林则徐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一认识
A.是“闭关锁国”政策引起的B.说明地主阶级排斥外来文明
C.反映夷兵作战能力的缺陷D.说明林则徐关注世界形势
6.
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省份
政体模式
湖北
民主共和制
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浙江
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
7.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叫《平民政治》,但是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可以验证
A.政治观念被人们所接受
B.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认识逐渐深入
D.民主宪政理念基本实现
8.
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国旗图案黄地蓝镶边,上绣黄龙,因此也被称作黄龙旗。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
A.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关注外交方面与国际接轨
C.获得完整主权国家的地位D.开始融入全球性世界市场
9.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10.
秦汉时期,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地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1.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确立
12.
在江南地区,明以前的婚札仪式深受传统的信仰习俗影响,婚礼中的仪式仪物多含有驱邪辟祟的寓意;明末的婚礼中虽仍采用以前所用物品,但时人已多不知晓其最初的巫术含义,只求华丽体面、喜庆吉祥而已。这表明江南地区
A.破除迷信更加理性
B.婚礼的世俗化倾向明显
C.不再遵守传统伦理
D.培育出全新的风俗习惯
13.
下表为南宋绍兴年间舶入及其他岁入状况,分析下表中的南宋政府各项收入的对比,可得知
A.南宋海外贸易较为发达
B.江南成为最发达的地区
C.农业仍为南宋财源基础
D.南宋官营制度走向衰落
14.
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而限制其发展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15.
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16.
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
A.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B.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C.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
D.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
17.
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50种
1种
5种
11种
2种
12种
语言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化学
5种
1种
6种
3种
2种
若干种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18.
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B.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D.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19.
有学者认为:“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史实未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王冕的《墨梅图》强调个性,追求意趣
C.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的市井生活
20.
名著充分体现了学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下表中名著和社会特征对应有误的是
选项
名著
社会特征
A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礼崩乐坏,诸侯割据
B
顾炎武认为“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而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理学虚浮,脱离实际
C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
内忧外患、求变图强
D
严复翻译《天演论》,倡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列强环伺,民族危机
 
A.A
B.B
C.C
D.D
21.
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宣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这反映出当时
A.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
C.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D.白话文运动易被大众普遍接受
22.
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表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受中共革命思想影响
D.孙中山曲解了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