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根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和目的。(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材料二: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2.单选题- (共7题)
3.
“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
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4.
“英国‘光荣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将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全新政体”是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实践产物 |
B.美国“体制设计”与英国“全新政体”原则基本一致 |
C.美国“首创性”是孟德斯鸠政治学说的全面运用 |
D.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全新政体”建立 |
5.
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翟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
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
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
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
6.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城市规模的扩大 |
D.长途运输的便利 |
7.
下图反映了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小麦每夸特的价格波动情况。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A.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的增加 |
B.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数大量减少 |
C.1800年前后工业革命增加小麦需求 |
D.1821年后英国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
8.
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时间 | 总署大臣人数 | 军机大臣人数 | 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
1861—1868年 | 7 | 5 | 3 |
1869—1875年 | 10 | 5 | 4 |
1876—1881年 | 12 | 5 | 5 |
1882—1884年 | 12 | 6 | 4 |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B.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
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
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