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谐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干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贪脏六十两以上即枭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遭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1872年,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宜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了《秘密投票法案》。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规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出现差异的政治根源。
材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谐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干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贪脏六十两以上即枭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遭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1872年,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宜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了《秘密投票法案》。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规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出现差异的政治根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漫长的16世纪,欧洲和东方都很落后,与19世纪的欧洲中心主义者相反,那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所以那个时期的欧洲反而是具备“世界”和“世界史”视野的,漫长的16世纪可以说是“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历史”,那个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东方杂种”。
材料二 从全球社会结构运动的视野来看,16世纪后期这种结构性的供求关系一旦形成就对于全球物质生产、环境生态以及社会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两条发展道路或两个世界之间的“大分流”也因此而形成:一条是亚洲式的,通过追求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市场的不断扩大来节约资本,从而以市场扩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条是欧洲或西方式的,通过追求资本的利润率和资本的积累,形成不断变迁的世界“资本中心”外围的结构,并利用这个资本中心,对于广阔的外围和“边缘”加以排斥和剥削。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亚洲式”和“西方式”发展道路的特征,并概述两条道路对东西方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整个漫长的16世纪,欧洲和东方都很落后,与19世纪的欧洲中心主义者相反,那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所以那个时期的欧洲反而是具备“世界”和“世界史”视野的,漫长的16世纪可以说是“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历史”,那个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东方杂种”。
材料二 从全球社会结构运动的视野来看,16世纪后期这种结构性的供求关系一旦形成就对于全球物质生产、环境生态以及社会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两条发展道路或两个世界之间的“大分流”也因此而形成:一条是亚洲式的,通过追求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市场的不断扩大来节约资本,从而以市场扩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条是欧洲或西方式的,通过追求资本的利润率和资本的积累,形成不断变迁的世界“资本中心”外围的结构,并利用这个资本中心,对于广阔的外围和“边缘”加以排斥和剥削。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亚洲式”和“西方式”发展道路的特征,并概述两条道路对东西方发展产生的影响。
3.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根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和目的。(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4.
材料1941~1945年,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数量惊人……这些物资总价值约为102亿美元。加上各种劳务费,如美国船只的运费,为苏联修理船只的费用,以及为苏联培训飞行员和海员以驾驶飞机和船舰等需要的费用,这些费用约为7亿美元。因此,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的总价值达到了109亿美元。……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杜蒙德估计,美国全部援助截止1945年底达到490.96125亿美元,其中对英联邦援助约307.53亿美元、苏联约111.41亿美元、法国23.77亿美元、中国13.35亿美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苏援助政策的作用。
——摘编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苏联援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苏援助政策的作用。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徐继畲(1795-1873年),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1848年撰成《瀛寰志略》10卷,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米利坚合众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命运不济、受20年冷落的原因。
材料一 徐继畲(1795-1873年),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1848年撰成《瀛寰志略》10卷,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米利坚合众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徐继畲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摆脱对世界认识的蒙昧状态,并对国人进行民主启蒙教育的人。他在书中称赞华盛顿“三尺剑取国而不私有”,“英吉利尤称其雄富强大”。史策说此书“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李慈铭认为徐继畲“轻重失伦,尤伤国体”;曾国藩认为“颇张大英夷”。结果此书在天朝的命运就很不济了,受了20年的冷落。——摘编自武力《中国发展道路》(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继畲《瀛寰志略》的进步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命运不济、受20年冷落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兹查有三品衔臣部头等顾问官翰林院编修张謇,创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集股一百万元以上。三品衔直隶候补道严义彬,创办浙江通久源轧花纺织厂,集股在八十万元以上。二品顶戴安徽候补道许鼎霖,创办江苏海丰面粉公司,集股在六十万元以上。四品衔候选州同楼景晖,创办浙江通惠公纺织公司。三品衔中书科中书顾钊,创办浙江和丰纺织公司。
——《光绪政要·实业》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绅商与近代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注:绅商指既有功名职衔,同时又经营工商业的社会群体。材料中的张謇等人便是其杰出代表。)
兹查有三品衔臣部头等顾问官翰林院编修张謇,创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集股一百万元以上。三品衔直隶候补道严义彬,创办浙江通久源轧花纺织厂,集股在八十万元以上。二品顶戴安徽候补道许鼎霖,创办江苏海丰面粉公司,集股在六十万元以上。四品衔候选州同楼景晖,创办浙江通惠公纺织公司。三品衔中书科中书顾钊,创办浙江和丰纺织公司。
——《光绪政要·实业》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绅商与近代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注:绅商指既有功名职衔,同时又经营工商业的社会群体。材料中的张謇等人便是其杰出代表。)
3.单选题- (共14题)
7.
古代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认为:“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下列各项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A.公民大会向全体居民开放 |
B.十将军委员会通过抽签选举产生 |
C.雅典政治保障公民思想自由 |
D.向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
8.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 “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A.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 | B.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
C.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 | D.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
9.
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
B.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 |
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
D.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
10.
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A.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 B.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
C.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 D.共产党也不具备和谈诚意 |
11.
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
A.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
B.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 |
C.“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
D.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
12.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 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A.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 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13.
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路造屋开门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了 |
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
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了 |
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了 |
14.
《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
15.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
16.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的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民族工业得到了有效保护 | B.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 |
C.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 D.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
17.
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这说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
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
C.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
D.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
18.
太史公曰:“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此可知,司马迁()
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 |
B.认为《离骚》与《诗经》创作手法一致 |
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 |
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 |
19.
曾有一项关于“如果离开互联网”的调查显示,有35.8%的人认为自己将“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而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玩游戏、收邮件是网民主要的网络活动,离开网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了。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
A.推动了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 B.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
C.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 D.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