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中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并对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加以简要评析。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中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以及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和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左右;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的17.2%左右。随着争取普选权运动的高涨,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了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并对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加以简要评析。
2.
材料:法国大革命后历届政府实行的废除封建特权税及将土地分给农民的措施,大大促进了法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民解放。然而,19世纪晚期自由贸易主义政策的颁行,使法国付出了沉重代价。由于政府取消了对农产品的关税保护,外国廉价商品蜂拥而入,农民利益受到重创。农业生产陷入萧条。在国民经济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政府开始反思以往的经济政策,转而高度关注农业问题并采取措施对农业及农民予以大力保护。在政府的保护下。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人口基本保持稳定。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凸显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要求政府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认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法国实施了稳定的农业政策;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予以巨额补贴,同时颁行众多惠农政策对农业进行保护。这一切都说明,法国已经进入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滕淑娜,质銮斋《法国农业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概述法国政府采取“以工业反哺农业”措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大革命后历届政府“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影响。
——摘编自滕淑娜,质銮斋《法国农业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概述法国政府采取“以工业反哺农业”措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大革命后历届政府“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之下割给别国。”
——《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美国)“十四点”要求结束秘密条约和秘密外交(或者用威尔逊的话说,“以公开的方式订立公开的和平条约”);航海自由“无论平时或战时都一样”;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关卡与不平等;所有大国缩减军备;进行殖民地的调整;撤离占领的领土;实行民族自决与按照民族界限重定欧洲各国疆界;最后的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成立国际政治组织以防止战争。
——《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四点”的核心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美、英、法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表现。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之下割给别国。”
——《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美国)“十四点”要求结束秘密条约和秘密外交(或者用威尔逊的话说,“以公开的方式订立公开的和平条约”);航海自由“无论平时或战时都一样”;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关卡与不平等;所有大国缩减军备;进行殖民地的调整;撤离占领的领土;实行民族自决与按照民族界限重定欧洲各国疆界;最后的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成立国际政治组织以防止战争。
——《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四点”的核心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美、英、法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表现。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后上表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免三辅之地租庸调;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老子李耳),令王公以下习《老子》,每岁举明经准《孝经》、《论语》策试;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量加俸禄;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高宗曾下诏实行。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如何看待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
材料一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后上表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免三辅之地租庸调;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老子李耳),令王公以下习《老子》,每岁举明经准《孝经》、《论语》策试;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量加俸禄;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高宗曾下诏实行。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如何看待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据表格中中反映的有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淸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共会议 | 社会主要矛盾 |
1956年中共八大 |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2017年中共十九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据表格中中反映的有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淸晰。)
3.单选题- (共8题)
6.
1830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1832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强使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总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不久,国王答应随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
A.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 |
B.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 |
C.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
D.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 |
7.
***在多次谈话中做出判断,“党的统一战线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在新的形势面前,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计算将来出路。”***所说的“新的形势”是指
A.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 |
B.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 |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8.
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
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
9.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
B.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更加加强 |
C.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
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
10.
据清末某官员记述,自1888年漠河金矿创办运行,“时不过二年,骤能如此其盛,若沿边一带,矿务渐次开拓,商务即可渐饮腾茂,星罗棋布。边境虽虚,何尝不可借开矿招商而实之哉。”这表明了当时
A.鼓励实业的政策成效显著 |
B.官办企业促进了商业繁荣 |
C.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
D.开办漠矿有利于巩固边防 |
11.
下表为江南口岸城市人口(1891—1911年)统计表。据此可知
城市名称 | 1891年 | 1901年 | 1911年 |
镇江 | 135000 | 140000 | 184000 |
苏州 | 500000 | 500000 | — |
杭州 | 700000 | 350000 | — |
宁波 | 250000 | 255000 | 350000 |
温州 | 80000 | 80000 | 100000 |
A.江南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性 |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
D.江南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
12.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